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利康宁和他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2007-06-19 11:58:29)
标签:

艾利康宁

心理学

道德发展阶段论

分类: 专业
生平: 
艾利康宁,1904--1985,苏联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十月革命后做过少年违法营教师.后到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后又到列宁格勒克鲁普斯卡娅教育学院讲授儿童心理学.卫国战争年代他到前线参战,获红星奖章.战后先在红军军事师范学院讲授心理学,后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和莫斯科大学心理系教授.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问题,如儿童个性的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形成、阅读和书写的掌握及儿童的活动形成等.通过研究揭示出在控制儿童活动和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教学的条件下,儿童会有更大发展的可能性,并指出实践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学龄前期言语的发展》、《儿童心理学》、《初级读本》(实验用教材)、《学龄前期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和活动心理学》、《掌握知识的年龄可能性》、《怎样教会儿童阅读》等。
 
艾利康宁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Ellikonin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ldren
 
20世纪60年代由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提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动机、需要、人际关系、道德、智力及操作技能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相互交替地占有主要位置。
 
1.直接-情绪性交往阶段(0~1岁)
  儿童产生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富有情绪地对待成人;
2.对象-操作活动阶段(1~3岁)
  儿童模仿成人使用物品的方式,在与成人合作中学习语言和直观-动作思维;
3.游戏活动阶段(3~7岁)
  儿童在游戏中掌握符号机能,发展想象力,理解人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的一般涵义,区别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和从属关系;
4.学习活动阶段(7~11岁)
  在学习中形成对现实界和道德现象的理论态度,认识到道德规则的涵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反省;
5.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进行交往活动阶段(11~15岁)
  少年在社会宣传、文娱体育活动、公益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根据不同任务和要求展开交往,从而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特征和品质,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能力;
6.学习—职业活动阶段(15~17)
  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兴趣,形成相应的研究技能,制定生活计划的能力和道德理想,开始具有高水平地自我意识能力。
 
在上述个阶段中,儿童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地形成主要是从以下三种需要和能力种产生的:劳动(包括学习劳动)的需要和能力;在高标准的道德准则和的理想基础上进行交往的需要和能力;深思熟虑地解决生活问题地需要和能力。
 
以上文字出自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第二次印刷。
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