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敛巧饭

(2013-02-28 16:56:21)
标签:

杂谈

敛巧饭

民俗

怀柔

分类: 旅游
   正月十六这天,是怀柔县杨树底下村吃敛巧饭的正日子。我们早就从电视上看见过关于这个敛巧饭民俗的介绍。很想有机会去亲临现场体验一下。
  这天清晨,我们一行六人驱车3个小时,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杨树底下村。http://s16/mw690/4b318577h7bde83525f90&690

  这里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的人,远处的舞台上,村民们正在演节目,跳跳唱唱非常热闹,周围挂着串串的大红灯笼,彩旗飘扬。每一家的灶前都热气腾腾,已经准备好了饭菜。http://s9/mw690/4b318577hd6b0f2dc5788&690

http://s11/mw690/4b318577hd6b0f4e1ec9a&690

http://s5/mw690/4b318577hd6b0f6a47f84&690

http://s1/mw690/4b318577hd6b0f8dea550&690

http://s10/mw690/4b318577hd6b0ff76c979&690

敛巧饭

  起源于清代嘉庆、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所谓敛巧饭,即是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由村中十二、三岁的女孩,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然后由村里妇女,将敛收而来的粮菜做熟,全村共食。其间,锅内放入针线、顶针、铜钱等物。食之者,便预示其乞到了巧艺及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鸟儿的别称。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还要举行扬饭喂巧(即雀)、走百冰、花会表演及唱大戏等活动,一百多年来,此项民俗活动代代沿袭,传承不断,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巧饭”。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历史悠久,传承持续不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春节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态。   相传,当初先人从山东青州迁来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藏风纳气,且在山前向阳处生有一棵粗壮参天的大杨树,便在此定居,并以杨树名村。这里虽然风水好,但要生存,就须垦荒种粮,可是没有种籽。人们商量后,决定去他处寻种。待求得种籽归来途中,不慎将种籽洒在了石缝里。正当寻种人焦急之际,忽然飞来几只山雀,将石缝中的种籽衔出,一粒未吃,留给了讨种之人……为了感谢神奇山雀的恩德,如今,杨树底下人不惜重金,建造了一座神雀台。 神雀台,是一幢高约10米,直径约2米的雀图腾柱。柱顶端为高约1米许的挥翅落定的神雀。柱子表面,则是以剪纸手法雕刻的神雀衔种及山民耕种劳作的写意场面。整个神雀台,神雀栩栩如生,浮雕生动流畅。
  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说,正月十五这天,就有5000多人来到这里。
  领饭要排队,我们每个人都领了一份,红豆米饭,猪肉炖粉条,还有白菜炖豆腐。有当地的姑娘们给大家送白酒,泸州老窖。
  天气很冷,深山里下起了大雪,远处的山是一片白皑皑,脚下白雪覆盖了大地。我们每人领了自己的一份饭,端着碗,碗里不仅冒着热气,更是冒着扑鼻的香气。久违了,大锅烧的猪肉炖粉条比我们在城里饭店里的红烧肉味道鲜美的多。
  我们大老远的跑来,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吃起来就更加感到香气宜人。由于天冷,饭菜很快就冷了,但是我们仍然吃的津津有味。2013年的元宵节期间,我们能有机会到这里感受中国千百年来的民俗,对我们古老国家悠久丰富的文化有增添了更多的了解和体验。
http://s8/mw690/4b318577hd6b11408c17a&690

    http://s15/mw690/4b318577hd6b15fed0e32&690


http://s8/mw690/4b318577hd6b1656a5f59&690

http://s13/mw690/4b318577hd6b168b16212&690
  回来的路上,雪还在继续下,车外飘着鹅毛大雪,车内大家谈笑风生,“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我们在瑞雪中度过了新春,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女+马=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