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郁达夫的《沉沦》的社会学解读- -

(2006-11-16 09:33:19)
分类: 欣賞
读完《沉沦》,心中竟莫名地生出一丝惆怅。我们知道,对文学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的,文学只是静态的符号的存在,对它进行解读可以复活它的有机活性。在这里,我认为,对它进行社会学的解读或许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深的程度。 

  我认为,主人公的沉沦是社会建构与主观建构的结果,甚至对"沉沦"这一词我们还要保留一定的商榷空间。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建构的过程就是让人以为它没有其他的结构方式。换一种说法,主人公是否真的沉沦了?这一问题尚值得商榷,虽然这一说法与郁达夫的本意会相悖,但这在文学的解读中也是很正常的。

  主人公对世间产生了拒斥,经常生活于梦想之中。他的这种生活状态是当时社会的投射。他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既满怀着对希望的憧憬,又容易绝望;既想有一番作为,又容易受挫;所以他就经常自怨自艾。他对日本同学、中国同学乃至自家兄弟都产生了决裂。他对别人不满,又对自己苛责。他想对很多人复仇,但对自己在青年时期所出现的对性的渴望却也视为犯罪,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自己嫖*后,认为自己的的爱情也已经破灭,他再想自己已经被世人所排斥,终于丧失对生存的信心。

  那么,《沉沦》中的主人公是否真的沉沦了呢?他的很多自怨自艾都是围绕性的,包括他自杀前的一个事件是他嫖*了。我认为,性是一个本文的一个重大主题,而他对性的理解既是主观的建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建构,他认为与性有关的皆是犯罪,所以他在这一问题寻找不到出路,社会也没给他出路,甚至,我在这里必须强调,现在很多人也没给他出路,认为他是沉沦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必要作一些探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碰撞的社会,社会逐渐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社会转变,主人公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英国诗是英国诗,中国诗是中国诗,又何必译来对去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220页)而在这种20世纪初的转型中,社会的纽带并没有随之瓦解,我们知道,文化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变迁。性,这个非常重要的纽带,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中轴。对于这个问题,主人公无解。社会也不会容忍他有解。他偷窥女孩子洗澡,偷看人家在草丛中云雨,最后自己也从身体上对性做了诠释,如果说,他之前只是在思想上对性的无法摆脱,那么他也不会原谅自己在身体上也做出了彻彻底底的他所认为的犯罪行为。而很明显,当时的人们对嫖*会有多大的容忍度呢?

  很明显,是身处某一特定语境的主人公在自己的主观建构让自己陷入了所谓的沉沦。而在社会网络这一层面来讲,主人公的自身的独特思想与性格上的某重缺失使自己处与社会的边缘。而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的人只能是一个社会压制下的原子人而已。一个原子化的人又如何对抗强大的社会秩序,而且是中轴的秩序?如果在当代中,主人公就不会至少不会轻易断定自己的行为是所谓犯罪行为。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就不会是那个状态。一个丧失了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本的人,其中的无奈可以体会。在现代的语境中,性被多元化,而不仅仅是主流上的话语。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某种话语强势下,主人公走向了所谓的沉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