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王国——荷兰

标签:
阿姆斯特丹古运河风车民俗村凡·高 |
分类: 旅行日记 |
荷兰被称之为风车王国,花卉之国,风车、郁金香是全世界人民早已知道的,当然凡高和凡高画、荷兰的足橙色兵团和球星也带给我们这代人无数的想象。到了荷兰之后,我又了解到运河、奶酪、木鞋,他们还是一个不断与海抗争的民族,一方面很早以前荷兰人就掌握了发达的航海技术,另一方面他们靠智慧和风车使沧海变成桑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荷兰是欧洲西部一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它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实的“尼德兰”。荷兰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也是荷兰为什么有大量风车而且成为风车之国的原因。荷兰的风车,最早从德国引进。开始时,风车仅用于磨粉之类。到了十六、七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在荷兰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随后风车又在荷兰人民围海造陆的巨大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吃过早餐后,我们来到了距阿姆斯特丹仅20公里的扎达姆风车民俗村。这里还保留着16、17世纪的旧式建筑、传统工艺,并融合了现代化生产方式。它的环境与建筑富有特色,房屋和小桥均为木制,完全保留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木制结构和风格。民俗村以其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庄重古朴的老式建筑、传统的工艺展示和古老的风车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我们参观了木鞋加工厂、驰名中外的考斯特钻石加工厂,我也第一次知道和了解钻石加工过程和鉴定方法。钻石打磨后有36、72甚至100以上的面,钻石打磨的面越多,越闪光,也越珍贵。这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厂,当年维多利亚女皇皇冠上的钻石便是在这里切割打磨出来的。在民俗村,我们还参观了现场使用传统工艺制作木鞋、奶酪的作坊,还有工艺师当面示范和表演。我们了解到木鞋现在荷兰人已经很少穿了,只是在一些乡下,偶尔还见到在田里或马厩工作的农夫还穿它,让人忆起木鞋所具有的保暖与抗潮湿的特性。这些传统吸引每年世界各地近千万的旅客。考斯特钻石和色彩鲜艳、大小各异的木鞋也成为我们购买送人的最好礼物。
在阳光明媚的下午,乘坐游船浏览了阿姆斯特丹古运河,阿姆斯特丹的古运河连着海,一半是咸水一半是淡水,检票上了游艇,里面做好了一半游客,可能是旅游淡季,也可能是经济衰退原因,但在欧洲大队人马且购买力最强的就数中国观光客了。游艇全封闭,两侧和顶都是玻璃窗,可以欣赏外面的景观.
船上没有导游,全靠船手按电钮放录音解说,解说词是用英语、法语和中文沿途讲解。所到之处都有中文,使我感到意外,台湾导游老姜,四十几岁,祖籍大陆,曾在美国带团很多年,当过国民党兵,还是国民党员,很有带团经验,个人政治倾向明显,是个“深蓝”台湾人,主张国共合作,坚决反对台独。他告诉我们,现在祖国强大了,国强民富了,外国鬼子才看得起我们。他那里在美国带团的时候,所到之处很少讲中文,也很少提供中文服务。他感觉到做一个中国人自豪和骄傲。
窄窄的古运河护河栏外面是行人道和行车道,靠近护栏停放着许多自行车和很多的小汽车.河岸两面古建筑最高不过五六层,两岸在过去都住着很多著名官场人和富商,有的建筑看上去不失贵族风格。还有一个特色,那里的楼房楼顶上都有一个起吊钩,且门户多很狭窄。导游告诉我们,过去阿姆斯特丹政府收税收是按门宽来收的,门越宽收的税越多,所以商人们为了合理避税,都建小门。但阿姆斯特丹又是个港口城市,有的房子既居住又做仓库,我了进货方便,吊钩上掛上滑轮,就是个小型起重机,货物从窗户中进去二楼以上。原来这个吊钩是为了搬送东西、或者较沉重的东西,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继续发挥着作用。
这次荷兰之行,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到凡·高博物馆(Rijksmuseum Vincent van Glgh P. Potterstraat),凡·高博物馆在考斯特钻石厂的附近,路过没有参观,可能是因为考虑大部分人对凡·高和凡的画没趣,事后网上了解到也许是因为门票较贵。我不懂画,也不太了解画家和画派,但我了解有关凡·高的就二点:一是凡·高生前穷困潦倒,画也不被人们认识,但死后到现在画成为“天价”;二是凡·高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难怪他的油画色彩总是阴暗晦涩,就同他的生活和心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