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到绘本馆托管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这是我乐意见到的情形,其中原因可能谁也猜不到——孩子多了,才能达到拼养的目的。
“看,我们现在像拼养吧!”这是格妈对我说的话,我笑笑不语,心里却是赞同的。
拼养,让孩子尽情地玩。给孩子们玩的时间愈多,发现的问题愈多,解决的机会愈多。这个冬天,难得的太阳,我们马上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去活动,回来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向我汇报:ZZ在外面老是捡垃圾,还摘花,不爱护花草树木。我看到ZZ不好意思地抿抿嘴,马上对小朋友们说:“ZZ已经知道不能乱摘花朵了,你们原谅他好吗?”孩子们点点头,又与ZZ玩作一团。过了会儿,ZZ也跑了过来:“笑妈笑妈,我以后不会再采花了。”我摸摸ZZ的头:“我相信你!”ZZ抱抱我,跑开了。孩子们活动的空间多了,我们就能观察到更多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及时的干预,而同龄伙伴的评断对孩子的自我成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参看格妈的托管学生教学手记:为什么不能摘花)
今天,又带孩子们到二楼的平台去游戏,几个孩子一致提出要玩“捉迷藏”,只有FF不想玩,一直说:“这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回家打僵尸呢!”我问其他小朋友:“笑妈为什么要带你们到这里来啊?”小朋友们有的说要来玩,有的说要锻炼身体。对了,我说,每个人都必须锻炼身体,所以,所有小朋友都要玩,不能缺席。FF看到我态度坚决,无奈的加入了,第一轮就轮到他寻找,很快的他就找到了所有躲猫猫的小朋友,成功的喜悦让他找到了乐趣,一直玩到游戏结束,成了躲猫猫大王。
拼养,在游戏中解读肢体语言,学会社交。男孩子的社交能力似乎先天不足,总是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先一步表达情绪,因而男孩子的游戏总是充满冲突。这是男孩子的不足,也可以说男孩子的优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女孩子强,但是其它器官的发展就相对灵敏了,尤其是男孩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总是能准确的找到群体中那个可以被欺负的那一个。昨天,WW第一次到绘本馆来做客,刚开始还不肯进来,妈妈做了很长的思想工作才把他劝进来,恰好小朋友们的烘焙课刚结束,香喷喷的面包吸引了他,我邀请他也来做面包,享受了面包后他的心情奇好,很快与小朋友们玩到了一块儿。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挑衅性格内向的FF,FF在他的挑衅下节节败退。我制止了两个小家伙的行为,对WW说:“你这样的行为会让FF不舒服!”过了会儿,WW又故意将纸飞机向TT的头部投掷,TT看上去个子不高,脾气却不好对付,他一手抓过纸飞机,恶狠狠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WW愣了一下走开了,又继续去撩FF,FF连连后退,差点摔倒,我把FF拉到一边问他:“WW这样对你,你感觉怎样?”FF有些茫然,我又问:“你是觉得很舒服很喜欢还是不舒服很讨厌?”他摇摇头:“不舒服。”我告诉他:“所以,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你要制止他的行为,并且明确告诉他你的感受,好吗?”FF点点头。我知道FF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这种情形,但是我希望能在他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不用暴力,单凭语言也能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拼养,在生活中享受乐趣收获成果。我一直相信,生活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民以食为天”,生活的第一要素就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格妈则相信:抓住孩子的胃就抓住了孩子的心。因此,我们俩可谓是一拍即合,对厨房课兴趣十足,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走进厨房。
FF的妈妈对我说,FF这个孩子啊,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真没办法。而托管的这几天,我们也发现,FF的负面表达比较多:我不喜欢,我不想做,我不要玩……烘焙课如此,体育课如此,美术课亦如此……而我亦发觉,他虽然口头上这么说,事实上每一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成果还是很珍惜的。今天教孩子们做饺子,FF又说了“我才不喜欢吃饺子呢!我也不要做什么饺子馅儿!”我与格妈一块儿说:“我们大家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好听的话!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不喜欢可以不做,但是不要说出来。因为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喜欢的东西也不同,如果你说不喜欢就会妨碍到别人喜欢!”其他小朋友也点头赞同——真的有小朋友会这样,因为别的小朋友说不喜欢,自己原来喜欢也不好意思喜欢了!
我先让孩子们闻各种调料的味道,故意略过FF,等小朋友们都闻过了,我瞥了一眼FF,果然,FF忍不住了,嘟囔着:“我还没闻过呢!”……从不吃饺子的FF,今天中午一口气吃了六个!
怎样让孩子们玩得自由自在,学得不知不觉,一直是我每天晚上做梦以前的问题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