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给孩子们选书、读书,也喜欢与妈妈们分享选书的体会,有时候还会为了选书的问题争个面红耳赤,久而久之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
书本对幼童的性别影响及性格暗示: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概念,它就是“印刻效应”,这同样适用于给孩子的阅读选择,这是因为,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性别与出生敏感期最早可能出现在2岁左右,到四岁会明确的表现出对自己与他人的性别产生兴趣,在此之前,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他们的认知及行为如同天线宝宝一般,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因此,2岁以前给孩子看的书,不能有明显的性别意识,比如孩子们喜欢的公主系列就不宜过早阅读。男孩子看此类书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识,而女孩子过早看此类的书,就会提早进入情绪敏感期,变得敏感易害羞,过分关注自己的打扮,而滞缓了其他敏感期的发展。同样,恐龙系列、奥特曼系列等书,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孩子过早阅读,则会产生暴力倾向。
2,拒绝经典童话、古典小说、流行小说
金圣叹先生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话同样适用给孩子的书本选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书籍不是不能读,而是要有适当的时机,这就是所谓的分级阅读。
我的建议是:童书、绘本这么多,它们都是极适合0-12岁的孩子看的。那些经典书籍还是暂时避开吧,红楼梦中有一段贾母掰谎记,所说极有道理: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这个非常适用于现在或曾经风靡一时的某些言情小说。而经典的童话、小说自然不是随便编出来赚稿费的,但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确与红楼梦一样,有太多的隐喻,没有岁月的沉淀,是读不出其中滋味的,反而被表面所描述的王子公主,才子佳人所吸引,“看魔了”,读歪了心思。
等到孩子度过青春期,读了大量的书籍,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能够独立思考,并能与家长讨论时,再看也不迟。同样拿红楼梦来举例,黛玉曾经教香菱写诗:“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指陆游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又说了要看什么样的诗歌,与我们让孩子们适当的绘本异曲同工,有了正确的书做底子,再读其他的书就有分辨能力了。
3,分级阅读也可以模糊
初看此话,似乎与上述两点相悖了:前两点都是赞成分级阅读的。怎么到了这第三点,又说可以避开分级阅读呢?现在童书的分级一般都是以年龄为标准来分级的,而我心目中的“分级阅读”,不是根据生理年龄,而是要从孩子的心理年龄、智商发展、情感发育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智力发育、兴趣爱好千差万别,自然的年龄分级阅读在0-3岁非常重要,而到了三岁以后,就要因才施教,因人选书了,比如女孩子对科普不喜欢,就可以等年龄大一些再涉及,而男孩子的情感发育迟缓,对于象《不一样的卡梅拉——我好喜欢她》这类书,就可以慢慢来。
对于那些想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家长,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看相关的性教育绘本,而是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年龄,情感敏感期来选择书籍。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4,喜不喜欢可以引导
孩子总是在一段时间非常喜欢某一类书,而对其他的书熟视无睹,这样好不好?短期来说是好的,孩子通过重复阅读获得知识,但是长期喜欢某一类别的书,会因为狭窄的阅读面而导致狭窄的知识面。
其实孩子喜欢某一类型的书,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这一类别的知识,比如男孩子偏爱汽车的书,更是因为孩子对熟悉书籍产生的安全感。想让孩子爱上新书,妈妈就要想办法加以引导,比如妈妈自己大声朗读,或者给新书设计一些活动,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阅读元素,都可以引起孩子对新书的注意。
因为孩子而接触了绘本,进入绘本的世界,才发现这个世界浩如烟渺,如海洋一般生机勃勃,如森林一般葳蕤茂盛,如天空一般广阔无垠,让人眼花缭乱,不由得被绘本深深吸引。绘本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也成为懒妈的心灵导师。
王婆下懒妈新书:

卓越有售哦:拼出个全能小宝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