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微博上疯传的一张图片,评论逾万条,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种观点:
1,孩子自私没错,反而是诚实的表现。
指上弹兵:自私是人的本性,孩子只是说了自己的本性,你们就指责他,你自己说谎你不觉得更该自责吗?w孩子的诚实被虚伪的教育抹杀。作为老师,应该知道这种开发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有这个想法必有其原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限制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是一个思想的牢笼
2,孩子的自私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ris:老师没错,孩子也没错,家长的做法有失商榷,美德教育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国策下,逐步在丧失。家庭教育这个主要的教育阵地也在丧失,不要埋怨将自己缺失的东西在传给下一代
3,老师的题目出错了,这是民意调查,而非道德选择。
666
:【老师审题错误】1、题目问的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不是问“怎么做才对”,故只要回答了怎么做,就OK;2、即便问“怎么做才对”,答:“我不会让梨”,也不能判错,那是因为你题没出对,你应进一步问:怎么做才对?为什么?判断任何人错误,乃至有罪,都应该给人阐述理由和辩解的机会!
若是以前,我也认为一、三的观点是正确的,会愤青的认同很多博友的观点:我们的社会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是,笑笑与他姐姐的行为颠覆我的看法。先看我在2012年4月13日的一条微博:
我家宝贝怎么会这么好呢?买了臭豆腐忍着不吃,一定要带回家与鸣鸣姐姐分享,到家先给外婆吃,再给姐姐吃,自己最后吃。有三根香蕉,姐弟俩怎么分?姐姐说:“你是弟弟,我要让着你,所以你两根,我一根。”弟弟说:“你比我大,要多吃点,所以你两根,我一根。”——懒妈听壁角了,表姐对俺老妈讲滴
微博上有字数限制,写的非常简洁,我再解释两句,一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分享臭豆腐,第二件是我们全家出游时,小姐弟俩自己的互动被我的表姐旁观到了深感诧异,说给我母亲听,盛赞小姐弟。这些不是我编出来的,不是我提醒的,不是我威逼利诱的,笑笑平时就是这样,不光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方会分享,对他的同学、朋友都这样,遇到比他小的小朋友他也会忍痛割爱,比如有一次我带他到公园玩的时候,碰到一位朋友带着女儿,小女孩看着笑笑手上的费列罗巧克力伸手欲拿,笑笑非常喜欢吃费列罗而且当时只有一颗,但是笑笑毫不犹豫的送给了小女孩,后来我问笑笑是不是不喜欢费列罗了,笑笑答:“她比我小,又是小女孩,我应该给她的啊!”
因此现在的我,更关注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不肯让梨?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让梨?是否学完课文就该学会让梨?
孩子为什么不肯让梨?
我们知道,3岁以前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世界我看到的就是存在的,我看到的都是我的,因此看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是自己喜欢的顺手就要抢过来,到别人家玩喜欢的东西就要带走。3岁以后,开始有了社交意识,在与兄弟、朋友的相处中不得不为别人着想,从而学会谦让、互助、团队……等等“美德”,完成“去中心化”!
显然答题的这个学生,尚未完成“去中心化”,他的心理年龄还处在3岁以前。
“3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道理的,7岁以前是孩子的行为准则、道德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到7岁仅凭一篇文章就想改变孩子的性格很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让梨呢?
富养,从精神上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多看些书,童书中各类人物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会让孩子产生认同感,不知不觉中学会孔融让梨。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历史只留下一小段故事与简单的四个字“孔融让梨”,需要填充的是孔融前四年的人生经历。有一个细节很让为人父母者学习:“母令融分之。”母亲的教育方法很得当的,在祖父的寿宴上,母亲让小小的孔融去分梨,本身就是一种放手,才会让四岁孔融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见孔氏家族的家教是成功的,
文章的结尾“父大喜”表达的是家长的赞赏,这种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正面导向——大方是一种美德,谦让是一种美德。如果孔融的父母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肯定会在孔融让梨后大骂一句:憨大。可见,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孩子才有余爱分享给他人。
富养并不意味着就要从物质上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如果家中生活优渥自然能够要啥有啥,但若是生活清贫就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又该怎么办呢?况且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时只有通过自制力来遏制自己无休止的欲望,而有分寸的克制来自孩子精神上的富足。
拼养,我不知道那个孩子是否独生子,可是我能确认那个孩子绝对没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是自由,那么从同伴的相处中得到的就是规则。拼养让孩子得到经验:分享食物与玩具能够得到友情,友情意味着拥有伙伴,与伙伴一块儿玩耍非常快乐!这份快乐值得让孩子拿食物去交换。
我相信有了以上两条,“让梨”不会是一个让妈妈们纠结的话题。
自私的确无可厚非,每个都想拥有自己的爱物,但是过分的自私确会让自己失去在人群的位置。不管长大后的笑笑将会怎样,在这一刻,笑笑是值得让人赞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