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

(2014-01-10 10:22:05)
标签:

杂谈

《周易》:言像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更能形象的说明文学作品所彰显出来的内在价值。

规范的文学言语特点:

1、形象性。

传达神韵与神思,要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比如《红楼梦》以及徐志摩的诗歌。

2、精炼性。

做到言约而意丰,片言而意丰,片言而明百意。用电短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要准确传神。比如,梁实秋的散文。再有,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 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 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 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 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怅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 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画面前后衔 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此词表现了文学的蕴藉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3、情感性。

情感有多咱不同呈现方式。总体可分为有我与无我的境界之分,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

4、音乐性。

5、陌生化。

要和日常语言有区别,因为语言的陈旧而失去魅力,要打破常规,言人所未云,增强审美效果,更新读者的日常化反应。比如,沈从文《边城》中将小女孩翠翠描写成一个小兽物,即是为独特无二的表现手法。

二、文学的形象。

要具体可感,象电影的镜头一般。1、是主客观的统一,二者融合。2、假定怀真实的统一。虚拟性假定性文学前提必须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对生活有所悟有所得,在读者中有所共鸣。做到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3、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包含着一咱普遍性,闪烁着生命的光彩。同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的意蕴。

余光中的诗和钱锺书《围城》表面在哲理的层面上。

 

师范学院付教授讲演摘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评名人联语
后一篇:春去春又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