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2009-03-07 12:54:58)
标签:
家书原创随笔过年亲情我的父亲母亲儿女聊天春节杂谈 |
本文荣登草根名博首页栏目《衣食住行》
今年过年,我们一直到腊月二十九才回家,可能母亲在家等得有些急了,就打电话来催问,谈及耽搁的原因,我的回答是时下的那句流行语:忙呀。年终岁尾,工作上得做好准备迎接上级部门的考核验收,得忙。上面三令五申,必须做好春节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所以单位值班责任重大,得去。新年将至,得搞一次家庭大扫除吧,里里外外,洗洗涮涮,琐碎累人。可到了家,等待我们的还是忙和累:祭祖坟、会亲友、炒菜做饭包饺子。老少三代团聚一堂,热闹喜庆之余,也纷乱嘈杂,难得清静。大年初一,天还未亮,早早起来,一块煮饺子放鞭炮,以最快的速度吃几口,急忙加入到本家的新年团拜队,走街串巷入户拜年,一天下来,两腿发酸,不愿说话。大年初二,又走了几家亲戚,便匆匆回去,投入到新一轮的“忙”里去了,全然忘记和父母二老好好聊聊。
元宵节在自己的小家过的,几天后我回家,不巧,父亲去镇上赶集,没有看到他。母亲问我在市区买房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还说父亲为此专门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我很是惊讶,不禁笑父亲小题大做脑筋不转弯,现在通讯技术快捷方便,一个电话不就全解决了吗?写信实无必要。母亲解释说:“听说你们年后打算在市里头买房,这么大的事,你爸担心在电话上三言两语又说不清楚,过年那会儿你们来去那么急,又是上坟又是拜年的,都没顾得上说”。听母亲这么讲,我自知有些理亏,便不再说什么了。
回来后,我就特别留意父亲的信。等信的这段日子,我时时回想过去,反省自己,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那时父亲的臂膀是多么的宽厚有力,将我们快乐的童年高高托起,那么舒适,那么安稳。母亲则象一个魔术师,总能隔三差五变戏法般将美味佳肴端上饭桌,让我们唤呼雀跃,一饱口福。那香甜独特的味道,至今难忘。真想永远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不再长大。但,我们还是不由分说的长大了,成家立业,离开父母为生活打拼。不经意间,与父母的距离远了,心似乎也远了。父母不再象儿时那样呼唤我们的乳名了,人前人后都是叫着我们的大名。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埋藏在心底,懒于向他们倾诉。自以为见多识广,比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高明了许多,对于他们说的话很多时候只是嘴里应着,却没有真正装到心里。
父亲的信终于来了,拿在手上很薄很轻,此刻在我的心里却很重很重。长这么大这还是第一次收到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在手机、网络盛行的当下,一封家书,同样弥足珍贵。展开信,父亲朴拙的字迹映入眼帘,在信中他告诫我贷款买房一定要慎重考虑,不可操之过急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虽然有的语句不太通顺,表述的不够清晰,但字里行间渗透出的谆谆教诲与深深的牵挂,让我感受到了父亲沉甸甸的爱。我发觉,从头到尾,父母没有变,变得是我们,是我们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忽略了父母敏感细腻的情怀。……
未来的日子,依旧会很忙碌,但不管怎样,“时间就像海绵的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放弃一些无谓的应酬,留一些时间给父母,不再满足于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和单纯物质的供给,常回家看看。或者于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摊开久违的纸笔,写封家书,向父母聊聊工作,聊聊生活,聊聊思想,让信笺传递浓浓的亲情,滋润我们心灵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