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西游的秀(一一三):玉帝为何凌驾万仙之上,看看如来佛祖怎么说?

分类: 白马江湖 |
文:白马晋一
【一】
《西游记》有一个周知的故事。
自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得神通,便想着向体制要一杯羹。玉帝似乎不太想招惹他,给了一个“齐天大圣”的虚职。本来也相安无事,后因闻悉蟠桃盛会上没他名字,顽劣性情大发,便扛着金箍棒,囔囔着要大闹天宫。
玉帝想了一些办法,似乎效果都不太明显,放肆的孙悟空,一度打到了通明殿。
这个时候,就该轮到如来佛祖登场了。
孙悟空抬头看了看这个六丈金身的大佛,神色不屑又略带挑衅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佛祖报以一笑,“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孙悟空偏偏不从,非要挑战一番,却见佛祖手起又翻覆,猴王脑门一片白光,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压在五行山下。
这一通牢监,便是荒草丛生的五百年。
【二】
佛祖对峙猴王之言,无形中道出了玉帝上位的秘密,即“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原来,在神话世界里,即便是神仙,也有渡劫这一说。譬如,孙悟空学艺之时,菩提祖师就曾言,“(修仙)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就是常说的“雷、火、风三灾”,大抵五百年一个轮替周期。而在同为神魔小说的《封神演义》,也证实了这种说法。譬如元始天尊布置封神任务,就曾言,“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而这个大杀劫的周期,大概是一千五百年(也就是三灾小周期的累积)。可见,渡劫历练,可以看作神仙资质考核的依据。
换言之,历经的劫数越多,所获得的尊重也越多,在神仙界的咖位也就越高。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譬如玉帝,他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谁都没有底气、也不敢同他争夺天帝的职位。而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之所以能够坐拥灵台山上,“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等可观房产,原著也给出了解释,“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也就是说,菩提祖师能获得与天同寿、不死不灭之躯,以及享有若干产业,本质上在于曾数度历劫。
当然,回望当年的佛、猴对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佛祖给悟空释放一个信号,你这猴头,若要得到诸仙的认可,绝非胡搅蛮缠式的逞强,必须要苦历劫难,于是乎,便有了五百年山刑。其间,似乎也隐约窥出,如来正在处心积虑地为今后的取经工程铺路,他有意无意给悟空心理暗示,此时所受的苦难将成为他日的功果。
【三】
有趣的是,不仅是悟空,如来座下二徒弟金蝉子也逃不过历劫之旅。
譬如《西游记》九十九回,观音菩萨核实取经团绩效时,就曾向如来佛祖呈上报表,“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当然,还得加上后来通天河落水一难,共计八十一难。不难看出,唐僧从尚在娘胎始,就历经着没完没了的考验。而这些苦难,正是他“职称评聘”的重要考核依据。
当然,完全可以预料,作为践行如来形象工程的回报,取经之旅圆满收工之际,唐僧便得到了旃檀功德佛编制。
同样,作为唐僧一路来苦难的“共享者”,悟空、八戒以及沙僧也得到相应回报,分别被授予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等职称。
【四】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要阐述的,绝非只是虚无缥缈的神佛故事,而是当时世相的投射。
回望佛祖关于玉帝上位之路的陈述,“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登得帝位之后,“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看得出来,神仙醉心历劫的核心动机,还是在于个体的享受,绝非为百姓服务或其他崇高的理想。
这正是小说作者对时人皆求功利的一种隐约揭露。
同样,当取经团途径通天河,恰值河面冰封,富户陈老爷曾就当地民风向唐僧做出陈言,“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可见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再看唐僧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好一个出家人不打诳语。
实诚人唐僧倒是坦然道出了取经的本源动机,不为修身养性,不为普度众生,而是一个“名”字。但这“名”和“利”,又怎能分家?灵山分封大会上,唐僧一众获取旃檀功德佛等职称,这又是“利”的表现了。
《西游记》这些字里行间的潜在流露,恰恰扣合了第一回总起小说全篇的表述,“争名夺利几时休?更无一个肯回头”。兴许,这才是作者当初起笔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