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白马江湖 |
文:白马晋一
【一】
西天一路,取经团数度面临着散伙的风险。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间有妖精剪径、诸神(佛、道)博弈等外因,也有团队内部的分歧,造成步调不一,自缚了手脚。
过程虽然曲折,师徒一行四人,磕磕碰碰,终究还是走到了终点,修成了正果。结果应算圆满。
但事后回头问上一言,师徒四人一路行间,谁又是最坚定的取经者呢?
诸位恐怕要跳将出来了,这还用说,一定是取经带头人唐僧啦。这顶表彰的帽子,自然得给他带。
【二】
事实真是这样吗?
原著十二回里,唐僧领着太宗的任务卡,返至洪福寺整理行囊,就曾对一众沙弥信誓旦旦道,“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可见诚意的决绝。
但启程之后,见识了豺狼虎豹,这十万八千里路,唐僧却是越走越怯。甚至,临行时那份滚烫的参佛初心,也慢慢冷却下来。
于是到了三十六回,便出现了掩面失笑的一幕了。当时取经一行借居古刹,唐僧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吟诗一首,收尾便是这句,“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显然,出家的和尚想家了。
倒是悟空坚定了唐长老的信念,“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一通道理后,悟空反给师父鼓劲道,志心功果即西天。
及至八十一回镇海禅林寺内,唐僧无故患了一场小恙,但取经信念却愈加动摇起来。甚至央求悟空呈信一封给太宗,“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唐僧竟然申请“中场换人”。
悟空看着师父认真的表情,哈哈大笑,拍来拍唐僧的肩膀道,您是佛祖钦点的取经人,死不了的。回过身,岔着气,又笑出了一通眼泪。
【三】
唐僧不是一个坚定的取经人,悟空八戒自然更担不起。
悟空一路护卫唐僧取经,一是报恩,二是寻思沾光,得一个果位。若修不成正果,心虽有不甘,但也并非末路。那花果山中,不是还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正因如此,悟空就曾多次央求佛祖、菩萨乃至师父,松了头上紧箍,还他自由。
八戒就更不肖说,稍遇波折,便囔囔着散伙分行李。这不,高老庄上,他还寄存着一份温柔乡。只待他日开启陈年干红,和高小姐雅致对酌。
这师徒中,只剩下沉默寡言的沙僧了。
翻来原著一看,我们发现沙僧除却在狮驼岭上,因听信八戒谗言,萌动了分行李的心思,这个小污点之外,十数载风餐露宿,竟毫无怨言。相反,在取经团遭遇狙击,悟空、八戒寻思后路之际,沉默寡言的他,便会适时跳出来打气,“且只捱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只把功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俨然一副天生会炖心灵鸡汤的苦行僧形象。
诚如唐僧初遇沙僧时所感,“真象个和尚家风”。
看吧,原来一路沉默是金的沙僧,才是最为坚定的取经人。
【四】
那么,为何沙僧要义无反顾地心向灵山呢?
先看其他人。
唐僧虽是根正苗红,佛祖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但终究肉体凡胎,加之浸染中土多年,有着较为深厚的故土情怀。而中土文化讲究忠君之道,唐僧虽久在沙门,却难逃随世俗之流。正如当年水陆大会上,立太宗跟前,唐僧信誓旦旦立下“军令状”,
可见,唐僧西行初衷里,参佛只是表面,本质却是“祈保江山永固”。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打退堂鼓也就可以理解的。
悟空和八戒,本性却在俗世乡野。至于他们所处的境遇,先前也提了,花果山和高老庄,其实就是他们的退路。有退路,就不止取经一条路,遇进退维谷之时,自然也就寻思抽身了。
但沙僧却不同。
自贬下凡间以来,每七日便要受刀剑穿肋之苦。而他所谓的故土流沙河,却是穷山恶水之处,八百里稀有人烟。这种地方,之于沙僧而言简直就是炼狱。摆在他面前的,只有取经一条路。正因如此,他取经的心思便分外坚定了。
【五】
野史里有这样一个三国故事,出自杂剧《花关索出身传》。
这个故事比较雷人。讲得是桃园结义之时,刘、关、张三兄弟结义。但彼时关羽、张飞均有妻儿,起事之前,如何安置家小就成了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大哥刘备想了一下,便对关、张二人道,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
关羽是明白人,狠下决心道,我坏了老小,跟哥哥同去。
但怎下得了手呢?
黑张飞又出了主意,不如这般,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老小。
刘备生怕二人反悔,忙拉过两兄弟手,使劲地点了点头。
依计划完事之后,三人便开始了捭阖天下之旅。
这个暗黑故事,自是小说家言,大不可信(请勿把此故事和历史事件混淆)。但道理却很实在,一个人断了退路,往往容易坚定创业的决心,因为你已无路可退。而决心的多少,恰恰决定了事业的高度。
正因如此,刘、关、张三兄弟闯出了新天地,西游故事里的沙僧,也修成了正果。
系统深度解读名著西游、三国,敬请关注原创公众号“白马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