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西游的秀(六四):封神时代如来实力排第几?鸿钧祖师要给他面子!

分类: 白马江湖 |
文:白马晋一
【一】
名著《西游记》里,如来佛祖似乎是个无所不能的存在。
譬如五百年前那场救急,花果山顽猴目无法纪,诸神竟无可奈何,玉帝一纸信笺请来了如来。如来气定神闲,翻手覆掌之间,轻松化解弼马温之乱。
那是好一场风光。玉帝专门办了一场“安天大会”,以补“蟠桃会”遭打砸之憾。如来更被邀坐“七宝灵台”,座下诸神(包括三清在内)纷纷鼓掌致意,场面犹如众星拱月。女仙之尊王母娘娘更领着一众仙姬,踩着舞步款款深情并奉上蟠桃若干。
而在原著五十八回,假猴王六耳猕猴上天入地,逞平生之所学,玉帝对此一筹莫展,一时竟无法分辨真假,后闹到灵山,如来慧眼一张,便知底细,六耳猕猴惶恐,意欲逃窜,又见佛祖张手掷出一个金钵盂,闹事猴头束手就擒(后为孙悟空棒杀)。
再如原著七十七回,顶级妖王大鹏怪伙同青狮、白象两妖下界作乱,划地为国,行穷凶极恶之事。又是如来出马,单挑大鹏怪。大鹏怪自恃勇武,欲以雷霆之势偷袭如来,如来早有准备,反扣妖王经脉,使之动弹不得,终不可再行祸乱事。
由此纵观《西游记》一书,但凡如来出马,鲜有失手。至少,表面上看,他是风光且无敌的。
【二】
西游故事所载,时间线大抵从石猴孙悟空出世始,至唐贞观二十七年终。流承不过千余年间,究于整个神话时代,不过沧海一粟。如来佛祖的身世前缘以及真实实力终究是存疑的,毕竟,在西游时代,做如来对手的只是妖魔,诸神并未有交手记录。
基于此,有好事之人难免便搬出《封神演义》。这部同样创作于明朝中晚期的神话题材小说,尽管作者不同,文路并不完全相同,也多有矛盾之处。但某种程度上仍可看作《西游记》故事的很好补充。至少,该书作者许仲琳(又一说陆西星)在文本创作时,有意识地参照了西游故事进行续写前事(封神成书稍晚西游,故事背景发生在商周交迭时期,又早于西游),因此行文上多有斧痕。这便有摸寻蛛丝马迹的可能了。
此时,便有两位疑似参照跃然而出。
【三】
其中一位,便是多宝道人。
这位多宝道人,在封神时代的身份其实不高。仅为截教通天教主座下八大弟子之一。当时截、阐两教势如水火,教中弟子也多有发生火拼之事。多宝道人便和阐教元始天尊弟子广成子打了一架。
但这一架,却打出了一桩悬案。
原来,古时行文到精彩处,往往喜欢用诗词唱出。《封神演义》如是描述当时情景,“一个是玉虚宫内真人辈(广成子),一个是截教门中根行差。一个是养成不老神仙体,一个是多宝西方拜释迦”。
问题就出在这句“多宝西方拜释迦(如来佛)”。这“拜”字做何解释,一直莫衷一是。一来,古时字意,有册封的意思。譬如封将拜帅。二来,又有皈依、跪拜之意。譬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就有心理活动,“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只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这两个意思,读来文意截然不同。
再瞧这多宝道人道行如何?
且看同广成子交战案例,“广成子祭起番天印,多宝道人躲不及,一印正中后心,扑的打了一跌,多宝道人逃回阵中去了”。可见法力实属一般。
后来,此君更胆大挑战太上老君,这无疑又是一场自取其辱。
“(多宝道人)仗剑飞来直取。老子笑曰,米粒之珠,也放光华!把扁拐架剑,随取风火蒲团祭起空中,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吾发落!黄巾力士将风火蒲团把多宝道人卷将去了。”
自不量力的多宝道人,竟在老君手下过不上一招。而又是这位老君,在《西游记》中同孙悟空一个肢体接触,差点摔了一个底朝天(当然,其中不乏有表演成分)。这个法力低劣的多宝道人,又怎会是后来一巴掌将孙悟空拍得半死的如来佛祖呢?
【四】
有趣的是,《封神演义》一书中。老君擒拿了多宝道人,临了抛下一句“放在桃园,俟吾发落”,这就是留以待用。这似乎同历史上那段极富有争议的“化胡成佛”传说颇为吻合了(故后人有一说,老君点化多宝,使其顿悟,成释迦摩尼佛,即如来)。
那么,《封神演义》作者可有此意呢?
应该有,应该也没有。或者,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作者即便有意,但囿于佛教在明朝颇有影响力,也不太敢明说,便有了含糊其辞地搁置争议。兴许,正是因为作者行文的纠结,便有了另一位疑似参照人。即西方教教主接引道人了。
《封神演义》不乏对接引道人的描写,“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经洪波语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这和《西游记》安天大会上,赤脚大仙拍如来马屁所献诗文极其类似了,“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来佛祖的标配形象便是“丈六金身”了。
显然,《封神演义》作者是参照如来这个角色设定来描写接引道人的。
至于这位西方教主的实力,更是不容小觑(绝非二流人物多宝道人可比)。曾先后助阵老君、元始两位道君,破了通天教主的诛仙阵、万仙阵。而排场也颇有架势。譬如《封神演义》七十八回,接引道人前来东方调研,“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可见身份之尊贵。八十四回,到了老君师父鸿钧道人出场,“遂至篷上,与西方教主相见,鸿钧道人称赞,西方极乐世界真是福地。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打稽首坐下。”可见,即便是鸿钧道人这样的大人物,对接引道人也是礼貌有加。而接引道人的回礼,也仅是“打稽首坐下”。反观老君等数人,见了鸿钧道人,当即便磕头便拜了。
又从东西方教平行关系看(当然,封神时代,东方教整体实力是远超西方教),接引道人的身份地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老君。这和《西游记》里那位近乎无敌的如来佛祖的人设,似乎也更为吻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