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观点(三):林阴道之惑,折射中国教育的三重困境

标签:
中国专家林阴道教育《阿q正传》《出师表》 |
分类: 白马清谈 |
近日,媒体报道某家长向江苏教育出版社提出了异议,指出该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104页“识字”中,出现的“林阴道”一词实则应为“林荫道”。面对质疑,出版社给出的回应是,依据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林荫道”已经统一改为了“林阴道”。
为何专家们要弃用秦汉时期就有的“林荫道”而启用颇让人“非分之想”的“林阴道”?这确实让人费解。也许,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然“林阴道”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我们也就无力反驳。但是,从“林阴道之惑”的争论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一):专家权威瞎折腾
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近几年围绕教材改革总是争论不断。就以语文教材为例,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就因为他父亲“不文明”的跨栏动作而惨遭阉割;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被解读成好战分子的“战争宣言”被要求踢出教材;鲁迅先生的经典《阿Q正传》也因为言辞激进尖刻、批判社会现实而被请出人们视野。更有甚者,还有一些权威学者为了“博出位”或者“抢经费”,居然硬生生给一些历史文化整容,于是也有了把孟母请出《三字经》、对“琴”、“亲”、“魅”、“杀”、“茶”等44个汉字的写法进行调整的荒诞言论。当然,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由于缺少论证,许多理论都是闭门造车拍脑袋想当然,于是,专家被人戏谑为砖家。也许,正是有着这些所谓砖家担当教育舵手,才有了故宫敢“撼祖国江山”的勇气,这也难怪钱学森老人家临终前要“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二):传道解惑者不解惑
韩愈名篇《师说》里早有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进化至今,有担当的师者可谓少之又少。与其说解惑,还不如是解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成不变的填鸭式题海战术成了主流。成绩是考核绩效的重要标准,绩效又跟金钱挂钩,迫使许多老师成了“出题机器”。更为糟糕的是,受上游的专家学者影响,越来越多的老师们迷恋于“拷贝”、“作假”和“拜金”,而对于权威,他们往往是“耳提面命”,充当着“打伞”的角色,全无钻研精神而言。为何“林阴道之惑”是由一位家长而非教师提出的?也许某些老师说出了心声:“其实我们一直对‘林阴道’有想法,但教科书就是权威,授课必须以它为准。”
(三):祖国花朵很迷惘
尽管每年都喊课改说减负,但依然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祖国花朵生活的“水深火热”。有一个民间童谣是这样戏谑的:“太阳当头照,我去炸学校”。当然,学生流传类似于这样的童谣大多是觉得好玩,所以不必太当真,不过,字里行间也反映了我们的祖国花朵们普遍在学习生活中无法找到快乐。教材咬文嚼字、老师照本宣科,成天在是“明日黄花”还是“差强人意”等枯燥的“文字狱”里坐监,这也难怪学生们集体“越狱”成了“神马都是浮云”等新兴火星文字的忠实粉丝。更尴尬的是,受中上游教育前辈的影响,处于下游原本还都“清澈”的学生们“权钱意识”变得越来越务实。于是学校里涌现出“五道杠”少年当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真不知,诸如“林阴道之惑”这样高深的学术问题,还要延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