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即将发放4G牌照的传言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可能采取的不同网络制式,对应运营商早前在国内一些城市进行的4G实验网,对大规模建设4G网络设备的意向招标,3G用户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对2G用户的替代最近几个月都是3G用户一片红,后3G时代似乎悄然来临。与此同时进行的运营商去电信化的讨论,也使运营商在后3G时代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不是朝花夕拾的臆想,也不是无本之源,或是迫于外在压力才开始的被迫之举。在运营商去电信化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可隐隐分辨,一个行业由于技术的更迭与市场的重新瓜分需求,必须产生的变化而应对的变化之举,其在运营商以前的运营史上,都或多或少的有迹可循。今天运营商去电信化之举,之所以引起广泛的注意,更多的是由过去运营商单一的独享市场,向由多家共享和分食运营商的传统领地,甚至对运营商取而代之,把运营商从主导地位挤压到边缘化的位置,进而导致盈利目标者的一哄而上。这是对运营商咄咄逼人的挑战,运营商不可能掉以轻心,所以去电信化显得这么突出和迫切。不去电信化的运营商是没有未来的运营商,去电信化的运营商更可能变成彻头彻尾的四不像,所谓进也难,退也难,不进不退更难的境地,但变却是运营商的唯一出路,去电信化或只是其一的探讨。
运营商去电信化紧迫感的源头,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的是,由外来的颠覆运营商的压力和威胁开始。与曾经单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运营商传统业务淘汰的渐进式,由运营商不自觉的进行自我更新与割舍相比,此次外因的强大蚕食作用,迫使电信运营商要壮士断腕般的气魄,来捍卫自己日渐受损的生存之地。实际上,电信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无论运营商去电信化之路延伸向何方,在这个去电信化的过程中,是自我完善还是独辟蹊径,重新探索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生存方略,还是受到诸多的现实条件限制,最终导致去电信化的结果没有达到初衷,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近期一些对运营商去电信化的讨论,很多观点局限在通信业本身进行的行业性的讨论,没有把运营商,通信业扩大到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进行解读。这使得对运营商去电信化的看法上,有了既定范围的局限性,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固化了对运营商去电信化的特定理解和探讨。而如果把运营商去电信化的行为,参考在一个宏观的经济范畴,则对运营商去电信化的成败得失,会有更客观的理性认识与把握。也减少了一个特定领域里的患得患失与行业变化方向上的迷失。
任何断裂的历史都有可能被曲解,大到人类社会和生命的传承,小到一个微生物的戛然而止,稀有物种的灭绝。通信业的出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的需要,表面看是人类技术创新的结果,实际上还是人类古老信息沟通本能的最新体现和暂时的替代。从人类各个民族的史前历史看,任何古老民族的兴盛和衰竭,都自然而然的与部落和部落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信息沟通有着割舍不掉的紧密联系。所以从沟通的意义上看,通信业的前身也始终以不同时期的不同载体出现,并且以不同称谓的沟通和方式,加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以通信技术的形式而延续。把运营商去电信化的举措,放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宏观层面来看,就可以更准确的把握运营商去电信化的内在进步与变革的意义。甚至在未来经过通信技术和人类对信息沟通的全新理解与需要,运营商的最终被完全替代和同化,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促使运营商做出去电信化的行动,固然是外在力量的压迫,造成传统业务量的流失和逐步被替代的市场现实,运营商以期运用去电信化之路,来获得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地位,继续维持传统的业务量和绝对的市场份额。应该说,运营商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个行业,在传统的市场层面,都会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妄想维系绝对的垄断地位和相对的市场份额,但在信息社会,这样忽略市场规律和产业替代的设想是没有出路的。运营商应该想到的是,通过去电信化之路,回到过去运营商高大全的模式,在产业链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基本上没有可能了。通过去电信化的举措,运营商获得相对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却是运营商去电信化的最根本所在。
追溯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可以看到运营商过去的网络升级,被自身技术的更迭,被动的逐步转变有着紧密关联的。或者运营商之争,也仅限于通信行业内部的纷争,同质化的业务造成的是通信行业内部的厮杀,并没有从本质上动摇运营商相互之间的根基,顶多是肉烂在锅里。之前的去电信化之路,也以基本业务的自然更新为主要特点,属于通信行业内的成长过程,基本上没有被剥夺感,运营商的主导地位也牢不可破,这也促成了运营商之前去电信化之路的朴素性和隐秘性,表现为顺其自然的演变,四平八稳,因而给外界的印象是,运营商始终是垄断的,僵化的央企之身。
实际上,多年来运营商在行业内部的各种无疾而终的尝试,屡见不鲜,非行业内人士,不得其尝其中的艰难和无奈。这些过去的运营商内部的不断创新,可视作运营商自觉的去电信化的先天萌动,虽然大量的借鉴了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但多半与国情进行了嫁接和属地化的转换,抛头露面后谓之创新。而最近乃至今后的去电信化之路,在强调国内特色国情的同时,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更可看到国外先进运营商曾经做过的努力,加之互联网公司一些成功的经验,所以对国内运营商的去电信化的结局,基本上可以望断三秋了。
着重说目前运营商去电信化之路,始于各种外部力量的兴起和蚕食运营商传统的业务,更应该看做是运营商在传统业务上的依赖路径,太过保守和固化。如同一个鸡蛋的传说,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还是一个鸡蛋。即使今天运营商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去电信化的行动,运营商在自身的定位上依然有困惑之处。运营商在当下,更应该想想自身的传统优势所在,这种优势也决定了运营商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应该是运营商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
其实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亦可看做是去管道化之路。网络是运营商目前最核心的资源,是短时期内不可撼动的根基。在2G之前,运营商对去电信化的意识没有明显的觉悟,其围绕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多是依赖和仰仗的关系,但从3G开始乃至今后的4G,在不断的网络升级过程中,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新业务的矛盾,更显得激烈和对立。这种替代过程,也使得运营商对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产生了矛盾心理和举措。运营商的思维目前还原地踏步,在留恋语音业务带来的辉煌阶段,运营商更应该想到的是,数据流量达到顶点之后的利润来源。
鉴于目前国外先进电信运营商运营4G的困惑,数据流量的激增带来网络压力的矛盾,单用户收入和投入成本的不对称,4G时代运营商的盈利目标值与3G时代,甚至与2G时代的投入与收益比的巨大反差,都应该促使运营商未雨绸缪,隔代化创新而不是延续性创新。而这也是运营商在继续巩固自己的基础网络运营商的根本地位,在去电信化之路上最应该做到,也是有别于互联网公司的最大差异化,结合目前自身优势,反过来颠覆互联网公司对运营商的颠覆业务,不要跟在互联网公司的屁股后面跑,人云亦云。
特别是目前看,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做到渐入佳境的业务,运营商没有必要再步人后尘。反观国内三大运营商所做的先是基地化,后是改了称谓的公司化业务,几乎都是对互联网公司已经做过和正在使用业务的模仿。可以理解,依据运营商目前的体制和机制,运营多年的惯性和人才储备,运营商去电信化的初始阶段,可暂时性的沿着互联网公司走过的道路前进,但应该有个时限和范畴。在什么阶段,什么业务,什么模式等各个综合对比上,有模仿,有差异,有超越,有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品牌,此才是运营商去电信化之路的康庄大道。
在未来的可见阶段,运营商去电信化没有达到如今的预测,反倒失去今天的地位,作为去电信化的一种尝试,应该允许此类想法的存在,到时运营商的走向倒也清晰。如果4G时代过后,迫于超信息时代对网络资源的更高要求,运营商被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不断的替代加剧,网业分离也是其实现运营商重新定位的良选。这虽然又会牵扯到电信业的再一次重组,但对目前阶段下运营商的去电信化失利,未尝不是一个更切合市场定位的选择。尘归尘土归土,网络的归网络产品的归产品,更是由于未来对超信息时代的精确化运营的要求。
最近以谷歌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频频推出颠覆性的智能信息概念产品,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对全球的运营商现有产品和业务,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有些产品和业务的风靡将很快波及到运营商现有的业务,这也使得传统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和产品,在被动进行更新的同时,受到多个层面的盘剥和侵蚀,而这些产品所带来的对网络的压力,更是在冥冥之中把运营商重新逼到网络运营商的基础地位。
不过这些都不可怕,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角度看,无论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与工作方法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又有益于时代的完善和人类沟通水平的提升,运营商所做的被迫转型和重组,也显得尤为可贵与值得。毕竟,市场给了运营商一定的转型时间与空间,运营商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市场和用户的选择,才是运营商去电信化成功与否的根本。希望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不会迷失自我,找到真我。
再从另类的角度看,运营商的去电信化之路,也可解读为运营商忧患意识的加强,或者对自身市场地位自信心的不足,导致了患得患失的误判,以为已经四面楚歌,互联网公司已经兵临城下。抑或由于传统以来的唯我独尊的市场地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无论何种模糊与清晰的想法,运营商在努力转变,说明依然有生机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