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凡玉
高凡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23
  • 关注人气:10,5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腾讯何以挟微信以令工信部

(2013-04-25 00:21:58)
标签:

微信

ott

国资委

工信部

电信运营商

分类: 通信

http://s11/mw690/4b2fe92btdb1d9c41154a&690

    在这个飘忽不定的时代,总有些事情反反复复。表面看来是一种思想的迟疑或者优柔寡断的犹豫,其实大多的都是各种利益在事物表面之下的暗战和力量的重新布局。天下万物,总是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最终在纠结的过程中走向妥协和相对的暂时和谐,却又在其中蕴涵着下一次巨大的分裂及对抗,譬如微信收费与否与电信运营商未来生死的关系。

    微信的话题,把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矛盾突显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信息行业裂变早晚的必然,更是新兴互联网公司为了求得安身立命,寻求市场纵深的先锋利刃。虽然手起刀落不至于电信运营商应声倒地,但对电信运营商的触动甚至是打击,不亚于剑抵咽喉。即使不是微信,也必将是互联网公司的另外一个产品,以瓦解电信运营商传统的基础业务为导火索,点燃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先前在暗地里的争夺战。只是先前互联网公司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产业链上的主导与延伸的关系,而今却凭借微信摇身一变,正式堂皇入室,与君平分天下或者要取而代之。如此咄咄逼人之势,即使不是电信运营商,换做任何行业,由之前附属的关系变为竞争的关系甚至取代的关系,焉有不忧心忡忡,反手一搏。所以电信运营商面对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冲击,产生一些想法或者应对的措施,都可以被理解,而不应该看做是对既有市场的留恋,或者对自身先前主导地位的继续垄断。

    近日三大电信运营商其一出炉的201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其中微信对该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作用明显,收入和利润的下滑,都证明了电信运营商已经不能够对微信带来的冲击熟视无睹了。或者拱手相让,听之任之微信产品大行其道,对自身的传统业务替代与快速蚕食;或者折中的方案,出炉相类似的同质化产品,而电信运营商与微信类似的产品却早死胎中,错过了竞争的最好时机。即使三大电信运营商各自重新推出类微信产品,推广效果已经与微信不可同日而语;第三种方案,协商微信过多占用网络资源的问题,从中找出共识,获得共赢的机会与可能。电信运营商得以喘息,加快自身的转型,培育自己的替代产品,不仅革自己的命,连微信一同革掉,可能性有,但现阶段不太现实。

    电信运营商应该看到的是,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对自身传统业务的替代,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兵压境,只不过先前的一些端倪掩盖在电信运营商自高自大的不屑一顾里。或者对互联网公司产生的竞争力认识不足,依然沉浸在传统产业链的主导者地位当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前两年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的运营商对腾讯产生过质疑,对其QQ产品实时在线产生的网络压力以及带来的不匹配的营入,也多有微词。但由于当时条件下,智能终端的尚未普及,对其网络带来的压力还没有微信表现的明显,甚至当时凭借雄厚的现金流,对腾讯产生过额外的希望,终至于使微信形成今天的强势。而另外两家电信运营商由于用户规模的所限,对腾讯产品带来的综合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按照产业规律看,即使不是由微信来瓦解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产品,由于新技术和产品模式的快速更新,也会由其它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来执行颠覆电信运营商基础地位的使命。所以电信运营商被革命是必然,只不过一个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也就是转型成功。另一个是被革命,诸如微信带来的颠覆作用。

    回顾近一段时间,电信运营商从来没有被如此推到风口浪尖上,由于微信的收费与否,挑起了公众的广泛重视与参与。电信运营商也被树立成反面的垄断典型,成了地主老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许自己的地盘生长其它的花花草草。各类媒体上各类人士的各种目的的解读,对微信的收费与否的话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次次的激起公众的愤慨,口诛笔伐,骂声载道,电信运营商又一次充当了被批判的对象。纵观各种言论,不明就里的多,理智客观的少。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只要免费的就是好,只要收费的就要被打倒。况且先前是免费的,未来又要收费,更是激起了公愤,各种过激的言论无非触动了微信收费的底线。其各种批判言论的潜意识无非是,微信得到了用户的爱戴,微信如果收费,就是对用户爱戴产品的抹杀,而归根结底是微信用户担心继续使用微信产品再承担额外的费用,问题就出在微信收费的关键点上。

    截止目前,公众对微信的话题,只关注在收费上面,而电信运营商也没有权威人士公开表明对微信用户收取额外费用,只是坦诚自身的网络承载由于微信用户的快速膨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微信所占用的网络资源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腾讯公司也对外透露正准备技术解决,或者电信运营商网络升级后可以解决,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不是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或者网络承载的技术解决问题,而是微信业务对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微信已经等同于直接从电信运营商的饭碗里虎口夺食,这才是电信运营商最大的心病。即使电信运营商号称转型多年,目前看还是在传统业务与产品上打转,而没有运营出如同微信产品这样比较成功的突出产品,来证明自己转型的成功。

    对腾讯而言,非常清楚微信的威力所在,假借QQ之名,暗度陈仓,直至微信产品的壮大与快速普及用户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好的产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才是走向胜利的基础。微信做到了,几亿的用户还在继续蔓延,带给了腾讯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微信收费与否的话题,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根基。而关于微信收费与否,被社会扩大化的讨论,模糊了收费的真正对象,不得不令人遐想背后的兴风作浪,谁才是反对微信收费的最大受益者,普通用户的意见也只是被拿来挡箭的盾牌。

    作为信息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信部,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对微信收费与否的表态,也颇有暧昧的姿态。在昨日工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政府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即由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其是否收费。微信是否收费由市场决定,工信部不会干预,但要加强对电信市场的监管,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排挤竞争对手。而就在一个月前,工信部负责人曾直言,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向微信收费一事。可以看到,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工信部对微信收费与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积极的意义看,工信部此番表态,更强调了将加强对电信市场的监管力度,鼓励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而观察到前一段时间,各类媒体与用户广泛参与的微信收费与否的密集讨论,焕发了公众对自身利益的空前关注。而讨论过程中关于微信收费与否,被模糊的微信收费概念,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微信收费指的是运营商向微信的开发商腾讯公司收费,属于企业之间的成本分摊,与普通用户不发生直接关系。电信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并非普通用户理解的简单意义上的“双重收费”。也许正是迫于社会上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促成了短时间内工信部态度的前后不一,而这正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希望达到的效果。

    可以说,微信收费与否,不仅是电信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博弈,更是以腾讯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与传统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利益格局的再分配。这也可以解读为何此次关于微信收费与否的问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社会各界参与大讨论的又一个根源。虽然关于OTT的问题处于不同的角度与利益方有不同的看法,但以OTT业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正在伺机颠覆和取代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却是不争的现实。微信收费与否的问题,其实是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新旧两股势力,在争夺未来信息产业主导者的可能,是挑战者与被挑战者的较量。而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应该在此次的拉锯战中,重新对自身定位。诚然,由于信息产业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未来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都在探讨和可塑中形成。无论是电信运营商不可避免的被管道化,以及去电信化,甚至电信行业面临着又一次重组,难产的三网融合存在的不确定走向。还是互联网公司未来如何摆正与传统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这些都处于摸索与磨合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可塑的模式,微信收费与否就不是简单的收入问题,更应该看透背后的未来战略格局,甚至是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制约与反制约的生死搏杀。

    如果考虑到微信用户庞大的规模,促成了四面八方的舆论反对微信收费,即使收费对象已经模糊,被嫁接到普通用户上,从而引起了公愤,迫使工信部短时间内变更了微信收费与否的口径。应该说腾讯挟用户以令工信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自己接下来与电信运营商对等的谈判,加上了有力的砝码。而即使电信运营商保守到4G时代,对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过多占用网络资源网开一面,技术的更新解决了现阶段的难题,但对于被取代的传统业务及继续下滑的收入,都无论如何不会应允。特别是近日国资委对央企又提出了10%增长率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上升到政治任务,对电信运营商的鞭策和影响更不言而喻。也可以说,微信收费与否的问题很好解决,不好解决的是电信运营商被替代的传统业务和下滑的收入。如此看来,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也只能在市场上见分晓了。

    微信收不收费不是问题,电信运营商的生死才是大问题。可怕的是以破除垄断的名义,被打倒的垄断又被新的垄断所垄断。如果腾讯的微信用户发展到7亿用户的规模,对于其它的互联网公司的OTT产品,显然是另外一个大象,这一天已经探出了脑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