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信向中国移动学习什么

(2010-01-08 13:17:36)
标签:

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移动业务

电信运营商

it

分类: 通信

中国电信向中国移动学习什么
    学习型企业,一直是各家电信运营商所贯彻的理念和努力实践的方向。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电信企业更是需要这样不断的在学习中超越自己,达到超越竞争“对象”,而不是竞争“对手”的目的。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对象”与“对手”的区别,这一字之差,更能够彰显一家企业或者个人的海阔胸怀和对未来市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未来通信市场的本质,才能够以包容和客观的心态,看待今后通信市场中所要发生的变故。未来若干年的3G通信市场,不应该再是2G时代你死我活的市场歼灭战,而应该是通过三家电信运营商共同努力,繁荣3G的市场,在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合理市场格局后,用三家电信运营商各自的差异化服务,来激活企业更多的活力,实现3G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对方为对手,处心积虑的搞跨对方,没有竞争或者混乱撕杀的通信市场将又回到旧有的老路上去,还是死路一条,既拖跨了自己,也把对方置于狗急跳墙的危险境地。而如果用一种理智客观的眼光,用对象理解对方,是一种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联,共同发展培育,做大做强3G市场的积极科学态度。

    中国电信前几年提出的企业转型的概念,是企业忧患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发展能力的思想突破。事实也证明了中国电信以此思想为契机的一系列市场行为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在三家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传承了中国通信业的衣钵,是中国通信业曾经的分母,过多的传统也会产生过多的沉淀物,如果不进行新鲜的有氧分解,也会变为垃圾,阻碍企业向更高目标的发展。中国电信的自身优势是其它两家电信运营商无法比拟的,但这些过多的优势,往往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同时限制了中国电信继续前进的能力。发展的能力来自方方面面,向强大的对象学习,应该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的基本。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电信有必要向中国移动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观念已经在中国电信的运营理念里萌发,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移动的副总鲁向东,登上中国电信的天翼讲坛,讲解移动业务运营和发展规律。由竞争对象的管理高层到竞争方的讲坛,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通信业是不多见的,由此也看出了中国电信在移动业务领域急于学习的迫切和焦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互相学习,首先是态度,其次是方法,再次是目标。中国电信能够向中国移动公开学习的态度,证明了自己的自信和开放。不故步自封,甘为学生,已经是一种能力和水平。

    中国移动曾经是中国电信的分子,这些年的移动业务专业化运营,枝繁叶茂,今非昔比了。积累出的移动业务运营经验和企业自身的文化特征,早已脱胎换骨,具备了被学习的内涵。中国移动的成功有许多外部的客观条件,现在已经事过境迁,虽然这些客观条件在中国移动的快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得天独厚,而中国移动自己的努力也缺一不可。内因更像一台发动机,时刻澎湃出强劲的动力。中国电信可重点学习其中的几点,或许这几点在中国电信已经司空见惯,但中国移动正是把这普通的几点做到了超越,才有了今天一家独大的通信市场格局。其实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不需要什么空泛的概念,花里胡哨的东西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心虚,脚踏实地才是电信运营商做大做强的根本。

    1,准确的前瞻性战略规划。中国移动越过高山看大海的战略眼光,被事实验证。中国移动在品牌塑造,业务开发,产品规划,市场定位,创新能力,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先知先觉,为今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节服务的放大化策略。中国移动在维系和挽留高端用户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功,多在服务的细节把握,使得高端用户产生更多的对中国移动的依赖和恋网。而中国移动的这些细节服务,也在普通用户身上有所体现和关注。并且用户的感受深刻,感知度效果明显。

    3,优势资源的市场前端化。中国移动在进行优势资源配比时,包括人力,财物,管理,支撑,配合,内部服务,都呈现了向市场一线倾斜的导向,最关键的一点是落实到位。

    4,产业链的利益考虑充分。中国移动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与之关联的合作伙伴,上下游的利益都被纳入到一个统筹的规划中,作以协调和更好的掌控。形成了自己的生物链。

    简单通俗的说法就是:远大的目标能够看到,未雨绸缪;通过细节来实现市场营销的各个层面,提高用户的被服务的感受度;把最丰富的弹药给了冲锋陷阵的前线;把更多的利益给了合作伙伴。四个字:大,小,内,外,协调和整合,丰富和发扬,普通又真实的移动业务发展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