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清华园的游人,在内心里几乎都有一个潜在的愿望,去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体验那出神入化的风情和雅致,毕竟,清凉世界在今天这个喧闹的时代,还是有净化感觉的可能。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篇家喻户晓的散文名篇,清华园的荷塘也就没有了吸引人眼球的制胜处,充其量是被路人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塘,和荒郊野外的荷塘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清华园里的荷塘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名闻天下,朱自清又因《荷塘月色》而被人津津乐道。但大家应该知道,朱自清不仅是因为他的散文使人过目难忘,更令人称颂的是他的人格和气节,被我们永远的景仰。
确切地说,朱自清的死是因为贫瘠,是贫寒,是贫穷,是贫苦,但其中岂是一个贫字了却得了!他的贫本可以避免,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贫可以改变,如果不再保持什么民族的气节;他的贫可以放弃,如果没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良心。事实就是这样,他不亢不卑的骨气,更要伟大过他的散文。他虽然因为贫而死,但却验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坚挺的脊梁,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更不为侵略者的半粒米而腰折!不吃嗟来之食,他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志气,是值得大家尊敬的风范。如果有什么人对此嗤之以鼻,也可以找个山坳里绝食三天,体验体验饥肠辘辘的感觉,看看天旋不旋,地转不转。今天更可以这样理解,他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着侵略者的入侵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的苦难。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藏在心里,时刻比较自己,比较今天。当然不是提倡饿肚子的气节,而是这样日渐沦丧的骨气,离浮华的时代越来越远了,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软肋。
还好,隔了多年,国家也脱离了水深火热,民族的自信心也蒸蒸日上,才有可能在清华园的荷塘边,雕了先生的石头像,供人们纪念,任有心人缅怀。这对他的灵魂也是个安慰,这对他的气节也是一个肯定,这对他的荷塘名篇也是一个历史的还原。
先生的全身雕像座落在清华园后身的水塘边,与水木清华隔塘相望。半坐的身姿脊梁笔直,手随意的触摸着,比人心还要温暖的石头,还是若有所思的神情。今天的月亮还有皎洁的光芒么?月亮应该还是那个月亮,皎洁的光芒还应该商量,事过境迁了,世事沧桑。有改变的,是外在的风雨,没有改变的,是内在的光辉。虽然也有蚊虫叮咬,在他的鼻尖上炫耀,可先生的目光还是一往情深,注意着乌云后的月亮。
大概月余前,雕像的底面还在水面之上,微波只是到达底座的边缘,他的脚还可以踏着波澜,等待着荷花再次盛开,想必那些袅袅的芳香还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清新和沁人心扉,还可以吸引没有受到污染的月光,重新照亮漆黑的荷塘。但今日去看,却发现膨胀的水来势汹汹,已经要淹没了先生的雕像。水已经漾过了雕像的底座,直冲脚面,好大的水啊!可这样的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今世人比水还要凶猛的贪婪!不达目的决不服输的贪婪!每个人的欲望都深过太平洋!还有谁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先生那样的气节呢!
水淹朱自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