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是个盛产美女的国度,从吉娜·罗洛布里吉达、索菲亚·罗兰、克劳迪娅·卡汀娜到现在的莫妮卡·贝鲁奇,都是倾倒众生的绝代佳人,不过我最钟情的一位意大利美女却不同于她们这类性感尤物,她就是有“意大利的嘉宝”之称的女演员阿丽达·瓦利。

在我的印象中,最具意大利气质的女演员有两类,一类就是前面提到的罗兰那样的具有丰饶之美的性感女星,另一类则是以安娜·玛尼亚尼和朱丽叶塔·马西娜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电影的常客,她们扮演性格鲜明的普通妇女形象也很深入人心。而阿丽达的形象气质和她们截然不同,她的美并不惊艳,但是却又很难让人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神秘冷艳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在冷艳背后却涌动着暗藏的激情,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希区柯克并不成功的影片《帕拉亭案件》中,这部平庸的影片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把阿丽达瓦利介绍给了意大利以外更多的观众。作为希区柯克影片中少数的黑发女主角,她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引我们进入考究宽阔的大厅,看到一个女人在弹琴,慢慢走近,看到她穿着样式简单的黑色连衣裙,头发梳理得纹丝不乱,颈背笔直、旁若无人,直觉反应会有重大故事在她身上发生——那就是阿丽达·瓦利。格里高利·派克在她卧室床头看到一张她的大幅照片,19世纪初高领裙装,盘发如云,嘴角上挑地对着派克和我们微笑着,我们和派克一样被蛊惑,走不出她神秘微笑的眼睛。就象《蝴蝶梦》中的丽贝卡——那永未出现、却勾魂摄魄女主人公。影片自始至终,她都是丧失一切的阶下囚,但她始终保持尊严态度冷漠,仿佛一切都与己无关。本是她救星、英雄的律师、决定命运的法官、舌可铄刀的人言和习俗,完全被她视若无物。耻辱的被告席上、触手可及的死亡面前,她依然是女皇。用彬彬有礼的拒绝令至高无上的法官立时显得卑琐;无视派克的殷勤献媚,寥寥几句冰冷的言语就令这个向来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惭愧、狼狈得痛不欲生。在这部影片中,阿丽达·瓦利的魅力几乎令人绝望,甚至产生反社会的结论。比如,你永远不可能到达她的那种境界;比如,她的力量不只超过我们几个等级。
再次见到她是在英国最经典的影片《第三个人》当中,这部黑色电影将她神秘冷漠的黑色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小说原作没有那么冰冷,但经过改编和阿丽达·瓦利的诠释,电影由此完全不同。影片的结尾处,雨后的墓地,枝条萧疏的长街,冰冷的石椅和冷若冰霜的瓦利组成了充满黑白冷色的画面。约瑟夫·科顿扮演的马丁斯站在路边看着她走过来,她渐渐走近,身着浅色长大衣,漠然地经过马丁斯,并不愤怒,更不是示威,看上去这个人只是一个路人,马丁斯看着她渐渐远去,直至永远走出他视线。那一刻,只让人感到彻骨寒冷。

当我觉得她会一路冷下去的时候,又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瓦利。《战国妖姬》这个译名很不确切,因为这时的阿丽达·瓦利已经不是黑色电影中的“致命妖姬”了,她扮演的伯爵夫人端庄高贵,一点儿都不“妖”。在这部有些类似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故事中,阿丽达饰演的女主角在两国战争的时期,爱上了敌国的人,背叛丈夫背叛爱人,本已是个忧伤的故事,偏偏所爱非人,不过是个风流小人,爱情最后的一丝美好也被人性中的那些丑恶所掩盖。影片的原名Senso是意大利语,相当于feeling的意思,对女子而言,爱情就是一种感觉,不需要太多理由,没有任何条件。阿丽达把握住了这种感觉,表现出了在端庄外表下面潜藏的热情,把一个为了爱情背叛国家和家庭却又被情人所欺骗的痴情女子塑造得惟妙惟肖,角色的层次与心理塑造也非常的到位。她以精湛的演技让观众见识了“冰山”融化后的强大力量。

看了她塑造的一系列颇具光彩的女性形象,便想了解一下她的故事,很想知道在这张冷艳神秘的面孔背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可是网上有关她的信息实在是少得可怜,无从了解她的真实面貌。也许通过《我们,女人》半纪录片可以一探究竟吧。这部片子截取了当时意大利几个最著名的女演员的一些生活片段,表现了她们银幕下的生存状态。不知这部片子的有多少是真实的,也许那个舞会上渴望觅得真爱的女演员就是她自己,也许其中还有虚构的成分。如今斯人已去,孰真孰假并不重要了,我们还是从她留下的大量影片中来感受这个不寻常的意大利女人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