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葛丽泰·嘉宝沿着自己的梦想把自己幻化成万千大众的偶像,她似乎是无意间走过,惊鸿一瞥的绝艳光彩已经使无数人陶醉。
美丽,是嘉宝赋予人们最直接的震撼。嘉宝的美丽是由表及里,是一种蕴涵极多的美丽,高度个性化的矜持在她大理石般完美的脸上,她那细如凝脂的皮肤,她那风姿绰约的身材,不知令多少观众为之倾倒,“嘉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迷人、最神秘的女人。”她有一种绝妙的古希腊式美的因子,蓝眼睛洋溢着一种绝世浪漫的情调;和她合作过的所有导演和摄影师都认为她正是人们梦想中的文艺复兴女神。嘉宝的美是无法被超越的,那种美不够张扬,带着些哀婉和苍白,还有些欲说还休的含蓄。嘉宝的美可以说是一种真理,免疫于时间,隐喻了一种终结的定义。
嘉宝无需卖弄,骨子里的风情便扑面而来。被誉为“冰山美人”的嘉宝脸色永远不阴不晴——既不给你暗示,也不给你拒绝——事实上,她完全沉浸于内心的幻想世界。她的犹豫、迷茫、伤感,甚至不闻不问的淡漠,都是对男人欲望的一种激发,抑或是一种挫败。也正因如此,米高梅公司在为嘉宝的唯一一部喜剧《妮诺奇卡》做宣传是,只用了一句“嘉宝笑了”,就足以把观众给吸引住了。
作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嘉宝能够轻易地驾驭每一个角色。有时候她是将角色融入自己——她渴望借助角色挖掘自己对外部生活的某一知觉;有时候她以自己的角色覆盖自己——她领悟了自己,却是透过角色表达个性。1927年《肉与欲》出色的光影效果,使嘉宝被尊为“银幕女神”;1930年的《安娜·克里斯蒂》是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当时全美国都在奔走相告:“嘉宝说话了!”她那慵懒娇憨的声音更增添了她的独特魅力。《安娜·卡列尼娜》与《茶花女》是她无可争议的美丽为后人所敬仰留念的一个重要参照;而她的经典名作《瑞典女王》则被称为她本人性格的一次最真切的写照。从1920至1941年间,嘉宝拍摄的影片有27部,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悲剧片到喜剧片,她本省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给予她所饰演的每一个女性天使般的气息。嘉宝的演技质感自然、细腻感人,尽管曾4次落选奥斯卡金像奖,但那不是她的遗憾,而是奥斯卡的一种永恒的缺失。因为嘉宝是独一无二的,在当代没有范本。
嘉宝不仅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她本人也与同时代的好莱坞影星不一样,银幕上她动情动性,银幕外关于她的传闻如假似真,始终也没有落实。固执的沉默是嘉宝成为传奇人物。她满脸沉静之色,棱角坚毅中弥漫着温婉柔美;她的眼神总是散发这淡淡的忧郁,就像天空中的微云,澄澈中带着一丝哀伤,难以参透;她与生俱来的高贵和骄傲,使其冷眼看着滚滚红尘,沉溺于长长的寂寞。嘉宝离群索居,终生独身,一直是好莱坞的神秘话题。除了能在银幕上见到她以外,人们很少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嘉宝,观众想知道更多关于她的幕后故事,但嘉宝拒绝透露,她的沉默让人们对这个银幕女神越来越着迷。长达50年的遁世隐居的神秘使得人们更是把嘉宝比作“20世纪的蒙娜丽莎”——一样的令人着迷,一样的令人费解。嘉宝的匆匆隐退甚至被视作是人类美学史上的一次“暴殄天物”,难道是上帝收回了他给人间美的赐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天使嘉宝对凡间慈悯的眷顾?没有解释,只有结局。
嘉宝向世人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迷恋得近于疯狂。在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到处盛传:“一个追拍的`嘉宝穿过曼哈顿街道驻足浏览便利店或古董店'的录像,其价值等同于拍摄到发现UFO的现场。”嘉宝是人们顶礼膜拜的人物,却常常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嘉宝在好莱坞的十余年的光彩夺目是可遇不可求——哈雷彗星可以76年回归一次地球上空,而人世间却再也没有嘉宝了。
嘉宝对于人类大的历史进程也许并不具备决定性影响,尽管她曾说过要利用希特勒对她的迷恋刺杀他,尽管她也曾策反核弹先驱玻尔,使之为同盟国阵营所用;然而对于众人来说,嘉宝的存在是一种极其纯净的美丽。嘉宝的存在,像是一个概念的符号,却又不似符号那样的单薄和抽象:这种存在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种族、国籍,甚至也超越了美丽本身,却始终根源于她那与角色交融难以分割的鲜活形象。她存在于人们内心,是一种温暖的希冀,是对至善至美的一种信仰。
100年前,美神降临了;60年了,美神隐匿了;15年前,美神回归了;而今,我们无尽地怀念和追思……
P.S.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好友cb6,祝她明天考试顺利通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