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评】中关村二小事件中,可怕的大人们

(2016-12-15 09:09:33)
标签:

中关村二小

罗尔

孩子立场

可怕

校园霸凌


http://s13/mw690/001nmPBMzy77cwCkpgEac&690

 

可怕的大人们

 

中关村二小事件,当事学校终于发出了声明,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也还基本过得去。多了对事实的调查,多了一份诚意,当然也就调查做出了结论。至此,我觉得此事基本可以告一段落,让事件回到正常的轨道。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份声明似乎依然没有给事件降温多少。媒体对声明的内容再度做出各种解读,如《校长回应“霸凌”,我们为何深感不安?》、《回避“欺凌”之实,无异于助长“欺凌”之实》等,而一些大V也不甘寂寞,如微信公众大号“咪蒙”就很会吸引眼球,昨日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屎尿淋在头上,你跟我说这是玩笑?》。

老实说,看到这些,心中感觉五味杂陈。

首先是厌倦。

曾几何时,但凡有些牵动世人敏感神经的事件出来,媒体或所谓大V们总是如获至宝,极尽所能。

猎取新闻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一些媒体或自媒体只抓取有利于自身吸引眼球的部分,在并不了解事件全部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只注重了新闻的表象真实,而忽视了事件的本质真实;只想到自身如何通过消费新闻引起关注,在公众面前刷存在感,却忘了本身应该承担的建设社会的责任;只津津乐道于新闻事件,却置新闻伦理于不顾。于是,我们每天被同一事件不断刷屏,差点被唾沫星子淹死,真正解渴、有建设性的报道却寥寥无几,不让人厌倦才怪。

其次就是反感。

反思年内发生的每一次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少数媒体越来越体现出一种报道暴力倾向。即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味迎合社会的不良情绪,刻意渲染制造话题,似乎只要报道一出来,被批评的一方只能乖乖就范,否则誓不罢休。有的还大玩移花接木,罔顾事实,语不惊人死不休,瞧咪蒙的文章《屎尿淋在头上,你跟我说这是玩笑?》这标题,以我一个旁观者看来,就极度不负责任。一个带有便后纸的纸篓扣头与屎尿淋在头上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如此标题党,极度夸张事实,完全改变了事件的性质,严重误导读者。可惜一些吃瓜群众在文后竟然还大加赞赏,极度附合,实在令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智商。

第三是不由不让人思考:现在的媒体与自媒体、现在的大人们为何如此浮躁?

无论罗尔事件还是中关村二小事件,两次接踵而来的公共事件都与孩子有关。但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这两起事件里,我们真正对孩子的关注又有多少?

罗尔面对采访,抱怨说人们只关心他是不是一个骗子,而不关心他的女儿是死是活,当时引起公愤。但请大家现在再认真想一下,当罗尔事件的喧嚣过去之后,今天,就现在,还有几个人在关注罗一笑现在的病情到底怎样了?你关注了吗?

再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无论媒体还是自媒体,呈现给社会的都是成人世界的喧嚣,却鲜见孩子自己的声音。爱孩子是本能,没有错。但如何避免这种动物性的本能加入成人的立场与焦虑,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却是必须注意的。

孩子与成年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两起事件中,孩子自己到底是怎么看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我们尊重过吗?在整个事件中,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没有真正从维护孩子的长远发展与心灵健康的角度出发去报道、去评论?

中关村二小校长面对访谈时已经谈到,扔纸篓的孩子已经特别后悔,并且给被的扔的孩子准备了礼物,全班同学都希望孩子早日回到校园。这一点,媒体却除了新华社之外鲜见报道。在面对公众质疑与网络民意时,本来应该大胆主持公道的媒体却变得小心翼翼,酙词酌句,生怕得罪了网民。显然,这是此轮涉及未成年人报道的最大短板。

而被扔纸篓的孩子家长也一直无视上述事实,我们到底要绑架孩子到什么时候?到底是想为孩子出口气还是在想为自己出口气?其实,有时我们的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也没那么容易受到伤害,脆弱的反而是我们的一些家长。

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罗尔与中关村二小事件中的家长都消费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完全用成年人的立场将自己的孩子置于社会之中,供公众消费;而媒体与吃瓜群众又按成年人的逻辑,将自己代入,再加入各种焦虑与不安,于是,本应是孩子世界的事,变成了成人世界的角逐;本不该有成人立场的世界,被强行加入了成人的立场。问题是,这样对孩子有益吗?这样真的就能保护到孩子吗?少数在各种自媒体或媒体上夸夸其谈的大V、砖家们,你们真的有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吗?

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生病也好、受委屈也罢,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大人们以“爱”之名,轻易地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与自己进行捆绑,说得更直接一点,甚至就是一种挟持,然后强行将孩子推进成人的世界里接受烟熏火燎。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这一点,每一个理性的成年人都应该反思!

而两起事件最大的警示,我看还是应该从法律上着手,在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应该校园学生矛盾与欺凌多一些有针对性的规范与细化。

对校园暴力要坚决打击,而对一般化的矛盾或打闹都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化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