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看了学东兄的博客,只佩服其文笔与深度,当然更感慨其心境。
《传媒》十年,在学东兄手中时应该是最精彩的,以我这草根之力,短时内的确无法企及,只能尽力了。
更何况,身在其中,才知一本杂志的质量与单位的体制、队伍、环境等有莫大的关系的。
于前任或者说前辈们,我一向心存感恩,趁杂志创刊十年,无奈挤出一个学生味十足的《十年述评》凑数,水平不行,但心意是真的。就像温在新华网与网友聊天时说过的话:今天我很紧张,但我妈妈告诉过我,只要是用心说话,就不怕的……
:)
责任铸就新起点
——《传媒》创刊十周年述评
午后两点半,秋日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北京三路居路97号传媒杂志社的办公楼里,明晃晃地滑进窗户。窗外的天空蓝得让人感动。
虽然紧邻西二环,但这里依然属于尚未完全开发的地段,我们这栋六层高的小楼也因此成为周围的楼中翘楚。此刻,同事们正忙碌着出新一期杂志的一稿,四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打印机“沙沙”的出纸声,还有同志们来回穿梭的略带兴奋的脚步声……
《传媒》十岁了。
十年,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刹那间连成历史,刹那间已成历史。
十年前,《传媒》杂志前身《报刊管理》杂志在中国工运学院诞生的那些日子。那时候秋蝉的争鸣欲罢还休,房子里有些许闷热,几间旧房内用的是别的单位旧桌椅书柜,电脑是从家里带来的。为了全国报刊业界的“管理与繁荣”,为了为当时的1969种报纸,7916种期刊“写实存真,树碑立传”,《报刊管理》秉承行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八年前,《报刊管理》的创业者敏锐地感知报刊等传媒业态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用他们的大气毅然将《报刊管理》更名为《传媒》,从而开启杂志的新时代。“传媒体新闻、记传媒人趣闻”,《传媒》从此在春日里拨节生长,生机勃勃。
四年前,《传媒》杂志为主动适应市场,彻底地扭转经营颓势,果敢而坚定地走向“跳出杂志办杂志”之路,启动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等会议品牌,紧紧依托总署与业界资源,打造新的交流平台。一边应对竞争骚扰,一面努力做大做强,从此品牌远播。
十年,流走的是光阴,留下的是友谊。我们不会忘记,是行业的共同哺育帮助我们长大:创业时租房的支票是英语辅导报的包总送来的;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送来《传媒》的第一个业外广告;首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由上海青年报鼎力承办;2007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由湖南潇湘晨报全程支持……翻开我们理事单位的页码,我们会发现,多少个单位近十年来一直在默默而坚定地支持着《传媒》的成长。这种经历风雨的友谊比财富更宝贵。
十年,流动的是人才,留下的是精神。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拔又一拔在《传媒》的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名字:李晓燕、李晓晔、朱学东、伍旭升、王利明、喻乐……在最蛰伏的日子耕耘,在最繁盛的日子收获,领导、记者、编辑,那些坚定、豪迈、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各自的能量、智慧、情怀成就着这本杂志,宠辱不惊安身立命地呵护着《传媒》茁壮成长、有声有色、清冽芬芳,演绎着集体的精彩,荣耀着已有的荣耀,书写着新的辉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他们在哪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精神却得以在《传媒》代代传承。
十年,从48页到64页、80页,再到本期的120页;十年,从最开始的的“写实存真、树碑立传”到“传媒体新闻、记传媒人趣闻”,再到今天的“《传媒》引领传媒”,通过三次大型的改版与定位调整,《传媒》的容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升级,理念日益成熟,在总署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下,在业界多年的共同哺育下,《传媒》越发风姿绰约。
“倘若传媒行业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传媒》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提示正确航向”,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唯一一本面向整个传媒行业的旗舰刊物,我们责无旁贷地成为整个传媒行业的瞭望者。《传媒》十周年,柳斌杰署长亲笔题辞:办好《传媒》杂志,为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而奋斗”;李东东副署长亲口对我们说:“为传媒界办好《传媒》”;上百位业界领军人物对我们提出新的希望:“引领传媒”。生为《传媒》,我们深知,这种责任与生俱来,经过友情浇灌,经过汗水洗涤,经过岁月历炼,注定要铸就新的起点。
我们深知,《传媒》还只是一本年轻的杂志,十年也只是起步的年龄。感谢领导的一路扶持,感谢业界的真诚期待,感谢无数双眼神发自内心、真实、朴素、默默地关注,我们将再次出发,感恩前行,平静、深邃而坚定。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的肆意汪洋、光芒四射,期待下一个十年弥漫着收获后的快感!
因为责任,我们不敢懈怠!
因为责任,我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