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揭露“三鹿奶粉”事件、获评年度新锐人物的记者简光洲合影。
刚参加完<新周刊>杂志中国娇子新锐榜的颁奖典礼,联想到自已所呆杂志举办的会议,感慨良多。
我到杂志社工作转眼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弹指一挥间啊。从业务员到社长助理,到副社长再到所谓的“常务”;从享受和谐美满的小家庭生活,到而立之年后单枪匹马地北漂到北京打斗,个中酸甜甘苦,唯有自知。三年的时间,自己不断在煎熬中成长,经历各种是非曲直,经受不断的竞争磨炼,突然间竟也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炼就了一副处变不惊的品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从心底里由衷地感谢那些竞争对手,感谢那些刻意与我为难的人,客观上是他们磨炼了我的意志;三年的时间,《传媒》杂志也在成长,虽然也因为人事的变动,内容的质量经常反复,营利模式并未形成,体制机制依然死板,但每次在各种各样的行业会议上,《传媒》的份量还是越来越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应该说这三年来杂志的口碑还是上升的。
但老实说,参加完《新周刊》的颁奖典礼后,做为现任《传媒》的牵头人,我依然感到羞愧。对比《新周刊》会议的规模、大气、财力等,我们白举了一个行业的大牌子,做的事却显得小气得多。三年时间,尽管我一直在顽强地坚持,但依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原因造成?我想根本还在体制。
对待《传媒》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一个文字我都痛惜,每出现一个小小的漏洞都会让我痛声疾首。但我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杂志目前的体制,真正的人才一是进不来,二是养不起。于是员工大多是一些刚迈出校门不久的新同志,新同志可爱,努力,但距离《传媒》这样一本行业高端刊物的要求却是甚远的,因为没有行业感觉,没有基层的历炼,三年的时间里,我就带着一支这样的队伍,坚持着前进。

大气的新周刊杂志年底新锐榜颁奖典礼现场
也有朋友常夸说这几期杂志又是如何比以前有进步,也许是给面子,也许是朋友认为真是比以前要强了,但我心里清楚,有时甚至还觉得羞愧。杂志目前的内容,不行。我们的确在成长,在进步,但相对于竞争对手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来看,我们还发展得太慢。时不我待呀。不能怪我着急,人的生命与精力永远是有限的,做为我,真希望这有限的生命与精力真正地投入到一份事业上,在其位谋其政,我目前在《传媒》,我就真心地希望《传媒》快点好起来。我们一定要早日跳出“娃娃”的概念,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巨人。

我与华西都市报总编辑作为颁奖嘉宾为《南方周末》颁奖,可惜都只照了个侧面。向总对《传媒》一向非常支持,虽慕名已久,但这还是第一次相见。
如何成长?关键还在于松绑。这就要取决于更上层的决策了。一本杂志的发展应该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轻易受到领导者个人好恶与情绪的干扰,这其实同样取决于体制。也因此我在大兴的中央期刊社主编培训班直言,也许许多报刊的社老总感觉单位改制的压力很大,但我却呼唤这样的改制。只有改制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杂志都没有资格、没有时间再去消耗,也唯有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杂志的发展才有希望,个人的未来才更美好。
《新周刊》的总编辑刘胄人是我的大兄,对我一向爱护。今晚从颁奖台上下来,刘就一直夸我的状态较之去年在长沙时好多了。但愿如此吧,但我在暗想,机会还是有的,面包总归会有的,关键在坚持。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杂志,无需讳言都还很嫩,但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嫩。给我一年时间,再给我一年时间,一定让世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传媒》,但要是天不助我,那就另当别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