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二。
窗外还不时传来人们年味未尽的鞭炮声。
然而作为传媒业的守望者,《传媒》杂志的记者,这两天利用年关上网所看到的一组组数据,却令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如果说2005年,我们还只是将“互联网”的突起视为“狼来了”的迹象让我们警惕的话,2006年,这匹狼则已经在我们的口号声中,扎扎实实地早已悄然开始与传统媒体进行贴身肉博,传统媒体虽也向网络新媒体的发起进军,但数战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传统媒体终于有了以新媒体形式体现的“样板房”的时候,网络等新媒体却早已掠去了传统媒体领域的大量城池。
CNNIN近日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面三组数据最为引人注目: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其中宽带用户已经突破1亿,达到1.04亿,另外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700万人。
网民人数首次超过中国人口总数的10%(10.5%,去年同期为的8.5%),其中北京市网民普及率首次突破30%。
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主要途径,网民选择比例分别为网络47.4%,电视30.6%,报纸15.7%。
网民人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从早期用户人群步入社会主流人群,而在北京已是主流生活方式。对于网民人群,互联网已经取代电视、报刊等成为第一媒体。
《传媒》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主管期刊,主要是为传统媒体服务的。因此,在《传媒》的关于新媒体的立场里,我们总是在试图张扬传统媒体的主流定位。在业内一片对新媒体的博爱中,我们却总是试图让业界感觉到我们对传统传媒大局的审慎悲观,总是想让我们的极力冷静来冲淡业内对新媒体追捧的狂热。因为,在我们眼里,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体仍影响着中国绝大多数的人群;因为,这些传统媒体本身依然具有巨大的也应该说是最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
然而看到以上的数据,不对,这上面的数据还只是我们所观数据的冰山一角,所有这些都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一些不容分辨的事实:2007年,我们的传统媒体会越来越边缘化,而且不是个别,而是整个族群;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将成为传媒的大牌,在中国传媒业唱起主角。
尽管,这里所说的边缘化还是相对于网民而言的,尽管,新的一年新媒体的大牌涌现,与庞大的传统媒体族群相对依然是树木见森林,尽管我们不否定少数新媒体的受众也同样可能不失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等的厚爱,但这两年来传媒领域的变化特别是受众对信息消费方式与行为习惯的改变不能不让我们正视:2007年,我们的传媒业注定进入新一轮的战国时代:传统媒体奋起直追,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各显千秋;新技术的发展将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此消彼长过程,推进传媒产业品牌化、集群化与合纵联横的基本态势;此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中的少数大腕将被时势造就为传媒领域的大牌明星,成为传媒业破茧而出的焦点。
相关链接:
附一组参考数据:
1、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1%,其次是本科(25.8%)和大专(23.3%)。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8.5%,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1.5%;电视观众构成:60%低文化水平。“60%左右的中国观众在初中文化以下,大学以上学历观众占收视人口的12.1%。”(这估计是2004年的数据,考虑到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剧增,电视观众高学历人群应该有所增加,但是仍不会改变电视观众主流人群是低文化水平的局面)
2、上网时间与电视收视时间对比及年龄分析:
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每周上网时间从2000年的13.7小时增加到2006年的平均每周上网16.9小时。其中“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最长,为21.5小时;紧随其后的是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0小时”。年轻网络世代正在脱颖而出!
3、中国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在不断减少,稳步下降。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全国人均每天收视时间减少到2004年的173分钟,即每周20.2小时。而1998年是收视的最高峰,达到日均187分钟。1998-2004年,中国观众日均收视时间减少了14分钟,即每周减少1.6小时。而且35岁以下青少年受众收视时间大幅减少,特别是25-34岁最具活力、购买力、影响力的受众日均收视时间减幅最大。
4、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个亿。
5、200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达4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估计今明两年至少会继续按此速度大幅增长,而报纸广告的增幅则依然为5.92%,与上年持平。与网络的大幅增长相比,报纸的这个增幅多少显得有些勉强,国内新闻纸市场的价格下跌也算是帮了不少忙的,但尽管如此,这个增幅在山雨而来的新媒体面前,已经算是不错的业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