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M:王兟主政的日子里(二)

(2006-12-02 09:10:38)
    在外界看来,这一系列并购的背后,王兟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在谈到自己在TOM发展中所起到作用有多大时,王兟给记者的感觉却很平和。他认为自己无论是在高盛投资银行还是在TOM,用“催化剂”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比较准确。

  王兟在云南大学获得的第一个学位是“化学”,因此对化学名词似乎情有独钟,解析起来也更通透。用他的话说,有的化学反应是需要催化剂促成的,两种物质没有催化剂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但催化剂产生效果与作用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举TOM的例子,和记黄埔与长江投资两大股东以及李嘉诚先生卓越的商业声誉均造就了TOM先天的优势,早在自己来TOM之前,公司就有了很好的管理架构,加上香港本土中西合璧的文化,个人认为TOM的成功是必然的,只是自己在TOM起到了一定催化剂的作用,TOM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是TOM文化的成功。自己只能说是一个幸运儿,在TOM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里发挥了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即使自己现在离开了TOM,TOM一样会运转得很好。

  王兟也坦言,自己与一般的催化剂还是有区别的,做好永运的催化剂既是自己的定位又是自己的追求。如果将自己永远定位于单位事业的催化剂,就需要不断地保持“活性”,因为有的催化剂用了一次以后就失去活性,起不到催化作用了。自己的活性是什么?王兟不假思索的告诉记者,自己做催化剂的活性来自于马不停蹄的工作热情与不断积累的知识经验。

  鲜为人知的背后

  缘于TOM近几年奇迹般的发展,尽管王兟从来处事低调,但作为一个曾在年轻却又巨大的跨媒体平台领军的人物,王兟的个人魅力一度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位年轻的传媒骄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成功的背后又有哪些必然或者偶然的因素呢?以往许多的报道中均对王兟的家世及成长过程有一些近乎传奇色彩的描述,然而记者此次对王兟的专访却出人意料地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率性的王兟。

  成功人士首先是人,王兟并不忌讳这一点。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有谋生求胜的本能。少数媒体在报道王兟时喜欢将一些情节贴上美好的标签,王兟认为没有必要,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职业经理人,只是比别人处在更好的环境与位置,是个幸运儿。投资经商,首先要真实与诚信。

  王兟的名字是父亲取的,父亲在中学教古文,给其取名字,即有一路争先的寓意。由于天资聪颖,王兟15岁就考上了云南大学化学系,成为学校最小的学生。大二时,不甘平庸的王兟通过演讲,一举成为学校年纪最小的学生会主席。说起大学时的经历,王兟颇有感触地提到自己的几个老师与同学的名字,他说从心底里感谢他们在大学时光里对他的帮助与陪伴,但是也诙谐地说自己也曾与同学打过架,自己当时少年有成,心高得很,被人教训一下也不是坏事,从此就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并谨慎行事。

  但是也并不像有的媒体所说一样,王兟一直那么的顺利。生活与工作时时充满着新的挑战。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科院工作期间,抑或是在英国留学,王兟同样有着迷茫的时候,而这种迷茫正是缘于自己不断增长的对未来的期许。尽管大学毕业后最终能到中科院工作,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难得的毕业分配,但大四时王兟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怕分配不了好的工作。在中科院工作两年,在外人看来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但新分来的大学生每天重复同一项工作就是洗试管、洗盘子,这与王兟对工作的美好向往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是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给当时分管科教的副省长写信,申请停薪留职,准备在云南开一家公司,另一方面就抱着侥幸的心理与曾经来访的英国一位教授联系,希望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有意思的是,这位最后得以改变王兟人生轨迹的英国教授名字也叫“Tom”,似乎寓示着王兟此生注定与“TOM”有一段渊缘。开过家庭会议后,王兟还是选择了出国,于是就有了牛津大学的五年时光,这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很少有人知道,王兟的第一家公司还是被逼出来的。大学毕业后跨过大西洋,王兟不远万里来到芝加哥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工作,由于自己是外国人,与本土员工语言与文化总难免有差异,王兟在那里工作得并不很顺心,也随时担心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几经踌躇,在打工之余,便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做高尔夫球场管理以及房地产生意,以低廉的价格拉来生意,刚开始经营时其实很艰难,根本就没有方向,但这为王兟以后的公司管理准备了良好的实战经验。

  跟着自己的心灵走

  采访王兟,记者的思路总是能被他信马由缰的洒脱所牵引,也正如他自己常说的一句话:“要跟着自己的心灵走,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所在的公司”。

  王兟坦言,自己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职业生涯,酸甜苦辣都尝过,在自己的事业进入顺利发展的轨道后,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到底要什么。是财富?是事业?最后自己想明白了,是自己充实的心灵。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王兟换了很多单位,也有自己的公司,并购了很多媒体,TOM一度成为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回想起来,自己留在TOM的投票权有两票,一是开心,二是是否是最适合的人。

  作为一个在市场闯荡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王兟对自己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他告诉记者,2006年对自己充满着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自己保持优势和激情。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王兟的办事风格,有人说王兟能不能安份一点。但是王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也承认自己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双重性格,但是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使王兟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方式,凡做过的决定绝不轻言放弃。他甚至将自己的体会与记者分享: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听别人的建议固然重要,但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一个人如果将别人的建议当成一种压力与负担,就难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影响的是决策的效益。当初从中科院选择出国留学,从麦肯锡选择回国发展,从高盛投资到TOM集团,再到后来离开TOM集团,无一不是跟着自己的心灵在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