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朱永新谈读书》

标签:
教育读书 |
分类: 读书札记 |

曾读过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致教师》《未来学校》等作品。看《朱永新谈读书》源自于《中国教育报》评出的2022年教师最喜欢的100本书。
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拆掉塑料封,小32开本大小的书看起来很是精致,封面是装满书的书柜,与书名很是贴合。全书367页,精装本58元。
首先,我来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一简单介绍吧。
全书结构清晰,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谈家庭教育与读书。让父母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亲子共读对一个幸福家庭的意义,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第二部分谈学校教育与读书。身为教师,我对这部分内容也最为关注。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作者最看重的就是营造书香校园,把该行动列为新教育十大行动之首。这部分主要讲了在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在当前数字网络环境下,如何处理阅读与网络的关系,如何对师生阅读进行评价,还有学科阅读的重要性等内容。
第三部分谈个人成长与读书。作者通过《我的阅读史》引出这部分内容,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他一直在为推动全民阅读而努力着,他从个人精神成长的角度来剖析阅读的重要,还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四部分谈读书的智慧和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方法系统梳理,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各类读书方法。还有作者阅读西方名家论述读书问题的读书笔记与思考。
这本书是由系列短文组成,每篇文章说明一个问题,针对性极强,尤其对于那些有心帮助孩子读书的父母和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既好读、又实用,值得一阅。
其次,我来谈谈我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
这类由短篇文章组成的书籍,读起来不费力,我采用的是一浏览、二批划、三摘抄、四感悟“四步读书法”,当然这是我个人命名的读书法,没什么高明之处,就是读书的几个步骤。
“一浏览”就是通篇文章先阅读一遍,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是不动笔的,一般会逐字逐句阅读,其实就是看并不读出声。由于文章大多浅显易懂,看的速度也比较快,甚至略有跳动阅读。这种阅读只是感知文章大概内容,读后明白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或方法,仅此而已。
“二批划”环节就要仔细多了,但并不是对全文仔细,而是有选择的,对上一环节自己感知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细读,领会其含义。此时要手眼齐动,主要有两个动作,一是划出“重点”,用红色笔在重点语句下面划线;二是批注,也是用红笔在页眉、页边、页角等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般字数不多,只是自己的见解或由文章突然想到的内容。
“三摘抄”,此时翻开读书笔记,把书上划线的重点内容有选择的摘抄到笔记本上。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环节中也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纯粹的摘抄,即用红色笔把书中的内容摘抄到笔记本上;另一个是和“四感悟”同时交错进行,即边摘抄边写上自己的感悟反思,或者在写感悟反思期间抄上书中原句。为了醒目,凡自己的感悟反思用黑色笔书写,凡摘抄的原文用红色笔书写。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后者。
“四感悟”,在上个环节已经提到。所谓“感悟”,我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方法、理论等内容进行思考,融合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另一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回想自己的实践操作,或者与周边学校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实践中的不足,以及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改进等内容记下来。
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我用了20天时间读完此书,记了99页笔记近两万字,虽不知所云,却也算不白读此书吧。
最后,我谈谈此书读后的一些收获。
收获一: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提到,父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遗传很重要,但更多的意思是耳濡目染。无论父母这个楷模是“好楷模”还是“坏楷模”,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试想,当孩子每天看着父母总在玩手机,他如何能够静下来去读书呢?
父母可以先从玩手机、看电视这件事着手改变,把手机和电视换成一本书,当你在静静地看书时,已经在为孩子做了好的示范,他们也会像你一样把读书当做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书扔给孩子“去读吧”,而自己却在一旁盯着抖音“格格”笑个不停。让我们与孩子共读,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
收获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来阐述家庭教育,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有一个“新父母研究院”就是来普及和提升父母教育素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携手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
中心校开展的“三个先生”立标力行创优活动,其中“好先生”就是广大家长努力的目标。中心校为了提升家长的素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了一些活动。中心校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成员在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进行学习探索,帮助广大家长学会正确的家教知识,懂得科学育儿。2022年。中心校还开展了百场“好先生进课堂”活动,让更多的优秀家长走进课堂,宣传优良的家风、成功的育儿经验等内容,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校。
收获三:专业阅读,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明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以及专业阅读会给教师带来的变化。看着苏霍姆林斯基那些浅显易懂而富含哲理的话语,思绪不由回到了十几年前。当时,梨林一中全体老师共读一书《给教师的建议》。学校为了让老师们读出实效,并不是为每人买书,而是从网上下载电子书,重新排版,页边留出三分之一的空白供老师作批处。每天印发两个建议,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本《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批注。之后,学校又把老师们批注好的打印稿装订成书,每人有了一本自己阅读批注版的《给教师的建议》。这种阅读方式也算是专业阅读吧。
很多优秀教师都是读出来、写出来的。济源一中秦望老师发起的“8+1”班主任工作室,那些优秀班主任正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而走上了名班主任的道路。秦望老师更是获得了《中国教育报》评选出的2022年中国推动阅读十大人物。
当然,教师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才去专业阅读,但教师通过阅读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可以成为学生学会阅读的引路人。
《朱永新谈读书》一书给我带来的收获,绝对不仅仅是上面列出的三个,还有很多,比如“学科阅读”“阅读评价”等等,这些都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提到,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再次感谢作者朱永新先生,感谢他为中国全民阅读的推广所做的努力,期待他关于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提案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