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想象
家庭影响,女儿也有着强烈的教书欲望。只要她不像小女孩那么斯文时,我们就喊她老师,老师,来,教教我们这些老学生吧。教书先生欣然同意,从沙发或者车子上迅速下来,站在客厅挂有书法横幅的墙壁前,然后装模作样地指着那横幅,“人之初…性本善……”,教得十分认真投入。但小孩子总是贪玩的,没有什么持久力,不一会工夫,就有点不耐烦了,眼睛四处乱瞟,想趁机寻找点什么替代的东西。看她快要走神了,我们就齐声高喊:“不行不行,换一个,这个我们学会了。”听说有新的任务和挑战,小女又来精神了。迅速调整心态端正姿势,侧头思考一下,就“鹅鹅鹅……”“春眠不觉晓……”地教下去了。
我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她性格沉静一些舒缓一些,希望借此消除她的急躁慌忙浮躁等不好的个性。我们并不法西斯,不允许女儿活泼顽皮疯狂,只是什么状态得有它正确的时间。比如在野外,我们希望她能痛快地和春风嬉戏愉快地和花朵交流;而在家里看书休息时,我们则希望她能适当的安静。动静结合,是一种完美的品质。
实际上,妍妍还算是比较安静的,内心安静的人应该没有什么害怕,但女儿太小,还是害怕一些物事。一怕黑。夜晚令女儿害怕,在两岁之前,我们八九点还在街上溜达,那时的她是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不怕。但现在不行了,只要是到了灯光昏暗的地方,就双手紧搂爸爸的脖子,紧紧地贴着爸爸的脸,“哦也,好怕……”。爸爸油然而生一种保护欲。
二是怕响声。小城喜事多,爆竹刺耳响。春节时女儿并不害怕鞭炮声哪,可现在只要听见了,就一溜烟奔跑过来,找大人。希望在大人的怀抱里寻找不刺耳的港湾。前天,对面不知什么事情,放起了轰天雷,那爆竹带着尾巴长长的声音,直奔天空,然后是震耳欲聋的闷响。其时,我正在后阳台上看花,女儿一路大哭,躲进怀里还是害怕一已。晚上睡觉在被条下还有点颤颤的,这孩子,真是吓得不轻。
三是怕小虫子。我们经常带她到野外玩耍,看杨柳,看小鸟,看菜花。那次在小姨奶家,众多人都在临河的院子里玩,正兴高采烈的时候,女儿突然就跨上台阶,一个人飞快地跑到屋里。问为什么,“小虫子,好怕人的小虫子。”大家一检查,原来是椅子旁有几只小小的蚂蚁和不知名的小虫,并没有什么危险性。但大人们再怎么引诱,糖果呀水果呀玩具呀什么的,她就是坚守原则确定立场,再也不踏进小院半步。
有害怕的事物,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这知道害怕,也是小孩长大的标志,懵懂的婴儿,是没有害怕这根神经的。教师害怕不能育人教书,警察害怕无法让社会稳定;男人害怕不能兴家旺祖,女人害怕子女没有出息……可见,害怕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情感,相反,那些没有畏惧感害怕感的人才是最可怕的,贪官不畏法律,罪犯不怕道德,就是明证。
女儿的想象力,那叫一个惊人哪。平日只要电脑打开,她就凑了上来,“看米奇”。没办法,只好依从这“小人家”的意见,让她欣赏米老鼠和唐老鸭。这动画片是做得好,将知识融进故事情节里面,寓教于乐,活泼有趣。女儿的数数字、识数字、唱儿歌、认图形等,都是从动画片上学习或者巩固的。
看《米奇寻宝记》,发现宝藏就埋在一X形状下。于是在家里就四处搜寻,到处都没有那么大的X。找找找,找到了。客厅里四块正方形的地板砖组成横竖两条交叉的线段,如果正面看的话,只是一个巨大的“十”字,很显然不是X,但如果换个角度,斜着看的话,就是一个巨大的“X”形了。说真的,我们家三个大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隐藏的秘密,反倒让小家伙棋高一着了,惭愧惭愧。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小家伙拿起塑料的铲子,作势挖宝藏,“挖,挖出宝藏。”
哎,也不知是不是小孩子的眼睛更清澈,能迅速看清事物?
前天晚上,小女吃蛋糕时,乱咬一气,先一口咬掉大半个圆圈,接着又在并一边如法炮制,然后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讲:“妈妈,这是一只小鹿。”可不是吗,两个高高的角,以及几只脚,像极了她平时骑的那只红色的塑料小鹿。
每次到小姨奶家去玩,女儿总留下三滩尿渍,因此我们就赠她一个不雅号“刘三堂”,但那是很久的事情了。那天她又在姨奶家客厅里做了坏事,婆婆就用拖把拖干净,地上留下湿印。“一朵花,哈哈,一朵花,好漂亮。”婆婆一看,可不是吗,上面一个圆,然后是一枝,很像春天的花朵。这倒得益于婆婆在这之前教过她怎么画花朵。
昨天,她又想观赏《米奇妙妙屋》,我们不答应,一天看电视和电脑的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我们可不想培养出一个电脑迷或电视迷。于是,我就将几个圆形的小积木堆起来,然后在上面堆上一个长的三角形的积木,“这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我们心里是没想到什么事物来对应这个形状的。“是什么呢,是大树。”吓我们一跳,可不就是一棵枝叶茂盛枝桠伸展的树木吗?
为什么小孩子的想象力这样丰富,而我们却日渐贫乏呢?不由想起那个故事,一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群小学生是什么,小学生踊跃回答,鸡蛋太阳笑脸苹果等等等等;问中学生,一个圆而已;问大学生,没人敢答。从小孩到大人,想象能力却成反比例,真是奇怪。人们将罪过归于教育,中国的平板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实际上,这很偏颇。我在课堂上总让学生想象一下诗词里的场景,然后描述一下,响应者寥寥,能诗意想象的更是少得可怜。
也许是众多的综合因素,如社会性格环境等,一齐行动起来,将那些人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给抹杀掉了。不由得就沉重起来,我们该创造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始终在美的氛围里想象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