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林黛玉是个秀外慧中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有着脱俗纯真的性格和孤标旷世的才情,她并非没有料事的聪明和洞察时弊的敏锐,探春的“乖”和凤姐的“花胡哨”她一清二楚,贾府的“后手不接”之患她了然在胸。但她可从不管贾府的闲事,这除了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既没有入世的兴趣也不屑处世的心机。林妹妹是为自己的心而活,是大观园中的屈原,且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胸中没有富贵梦,因而也不会像宝钗那样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去经营一个不散的筵席。
这样的女儿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2、史湘云:如果说《红楼梦》 中的女子真能呼之欲出的话,我最愿意见到的是湘云。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快乐的人物。她心意明媚,行动亦不屑犹抱琵琶半遮面,举手投足,痛快淋漓。史湘云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趁兴的大块吃肉,忘形的挥拳拇战,偶而的男儿装扮,白日里的史湘云佻达洒脱,顾盼间神采飞扬,须眉也自见拙。但一旦意兴阑珊,也不负处子之静。
率性而为的史湘云却从不为逞一己之快而随心所欲,旁若无人。史湘云心地宽阔,随性行事却又善解人意,有一种传统侠义的古道热肠。在群芳射覆的游戏中,香菱慌乱得毫无头绪,旁人均笑观其败。唯有史湘云,急得抓耳挠腮、不惜私传谜底,结果作弊被当场拿获;邢岫烟,一个处身于贵族中的平民女子,和宝玉、宝琴、平儿是一天生日,别人谁也不记得,独史湘云道出了岫烟的生日,让贫寒的女子顺势过了个华诞。这些或许是小事,但闺中又有多少大事,且又有谁肯为香菱、岫烟这类女子留上半分心呢?
史湘云对袭人、翠缕,对宝钗、黛玉,厚薄不分彼此,浑然不记自己的小姐身份。在三十一回的阴阳之辨中,翠缕的喋喋不体、史湘云的循循解答,使主仆间弥漫着一片宛如姐妹师生的平等气息。 而史湘云如此深入浅出的思辨,却不是那些见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深闺怨女望尘能及的。史湘云的善良与明智,使她超脱了身份的羁绊,从而两袖清风、一身轻快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种潇酒飘逸的大家风度。
史湘云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们的视野时,人们都陶醉于她的风度而浑然忘却她的庐山面目。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约最适合用在史湘云身上。她那种清朗的悠远、飞动的飘逸,那种漫不经心的和谐,应该是史湘云永远的形象。
3、贾探春:探春在“金陵十二钗”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红楼梦》中虽然不是主角,但是我却十分的偏爱她。她没有黛玉的娇弱敏感,没有宝钗的圆融练达,也没有湘云的活泼精怪,却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果敢。
探春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和家族的命运,但她不愿意走三姐妹的道路,在时代的重压下给这片黑暗的天空扬起一道闪亮的光彩!在抄检大观园一段,探春给了王善保家的响亮的一掌,这一掌打在了王善保家的脸上,也打在了贾赦、邢夫人、王夫人等主子的脸上。打出了她心中的愤怒!也打出了对这个家族即将倾灭的无限伤痛。她自己也知道,她这一掌无论多么响亮,也拯救不了家族的倾灭,所以紧接着,她冷笑着说:“我但凡有气,早一头碰死了!”她这一掌的背后,是更大的悲凉。这种悲凉,是大厦将倾,而无法拯救的悲凉。谁不知道春光明媚,但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家族留给探春的,只能是一声叹息!探春空有一腔报国兴家的理想,而偏偏生于末世,长于一个腐朽的大家族中,远大抱负无法实现。这一声叹息,震荡着每一个时代的末世,激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
探春这响亮的一掌,是整部《石头记》中最耀眼、最闪亮的一道光彩,它像一道流星,虽然极其短暂,但它必将点亮每一个《石头记》爱好者的心灯,它必将划亮整个历史的长空。
4、李纨:字宫裁,李守中女,贾珠妻,贾兰母。她出身于金陵名宦之家,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面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俨然是一个局外人。除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大部分时间幽居在稻香村中,或做点针黹,或课子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而行”,并不“多事逞才”,以至得到了“大菩萨”的美名,小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但一旦与姐妹们走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一个支持探春起诗社,第一个自起诗坛别号,她还自荐执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行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老梅,她也十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香欺兰惠”的梅花是这个美而不艳,洁身自好的少妇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好恶标准。平儿受冤挨打,她首先抚慰;黛玉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姐之尖利泼辣,从未有人敢当面针砭和使凤姐让步,独有她这“厚道人”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姐当着众人面笑着直讨饶,连呼“好嫂子”。与姑娘们嘻笑在大观园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漫长的生涯中,她只能“竹篱茅舍自甘心”(第六十三回李纨抽得的花签诗句)。判词和《红楼梦曲》都表明,李纨晚年正当因子得贵,诰命加身之时,却随即死去,终究是一场“梦里功名”。对以一生的凄凉悲苦,换取了“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的节妇们,作者表露了沉痛的哀怜之情,实际上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摧残。
5、睛雯:作者笔下的睛雯,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她敢爱敢恨,性格如火,是红楼里极有个性的人物之一,反抗意识、人生而平等的意识,在晴雯的形象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金陵十二钗中睛雯排又副册第一,可见睛雯在作者心中也应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位。
睛雯是美丽的,晶宝剔透。“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病中睛雯亦如西子,何况健康乎!
睛雯是真实的,像“水”一样。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无所顾忌,毫不掩饰。而书中有一句对晴雯的评价:“使力不使心”。可见,她不是一个爱用心思的人。说的话,大多是不经过大脑的。她不会用心机和智谋,而只会本能地用牙齿和爪子来保护自己。宝玉对她,显然是比较娇纵的。我想,宝玉欣赏晴雯,除了其出众的美貌外,大概就是喜欢晴雯的这种真实吧。
晴雯的致命之处,就是没有学会处世的技巧。对于一个初涉社会的人,尤其像晴雯这样处于比较复杂的环境中,学会处世技巧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那些饱经世事,比如贾母,或是有着慧根,比如宝玉的人,则可能会更懂得晴雯的可贵。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晴雯一生中的亮点:无忧无虑,阳光灿烂。越是美好的,就越难挽住,终不免风流云散。正所谓“命比纸薄”。晴雯不是宝玉的知己,却也是同路人。因此,宝玉痛惜晴雯,为其作诔。我想,像晴雯这样的人物,是不该在红尘中的。像这样的“芙蓉女儿”,只能生活在一个远离尘嚣的所在。
作为一个丫头,她有着出众的资本:美貌、手巧。其优秀的程度,足以让人嫉妒。而睛雯的一张利嘴,也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以致于听说晴雯被逐,那些婆子们个个拍手称快。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那边的人,她居然都得罪了。而睛雯就死于众人的“毁谤”。晴雯在谗言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逐。
晴雯是红楼梦中最冤的。金钏儿虽然也是“狐狸精”的罪名,但毕竟自己的行为也有些轻佻。四儿、芳官,也是有心笼络宝玉。独独晴雯,虽然对宝玉有一些朦胧的情感,却也“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她属于被“毁谤”,是无中生有(因为无“密”可告)。而这“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睛雯就担了这勾引宝玉的“虚名”。终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她的独特价值,不在于美丽风流,而是她的品性高洁――而世人所不容的,正是这一点。她这样的人,注定是要为王善保家的这样的恶俗小人所嫉,正所谓“高标见嫉”、“直烈遭危”。落下个“多情公子空牵念。”
6、鸳鸯:在《红楼梦》所有的丫鬟中,鸳鸯的地位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是当数第一的,连凤姐都称其为姐姐,她的年龄最大,地位最高,连主子都要敬她几分,这并不完全因为她是贾母的丫头,而是因为她敢做敢当,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是因为她的性格,她的见识,她的胆量。
鸳鸯是红楼梦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个人物,她并不像其他丫头一样,一旦有了攀龙附凤的机会,就甘心付出一切,她认为她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对于自己的感情。因而在邢夫人、王熙凤和她嫂子的连番轰炸中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破口大骂其嫂一段更是叫人拍手叫绝。
三宣牙牌令,宣出了鸳鸯的风华;誓绝鸳鸯偶,誓证了鸳鸯的刚烈;无意遇鸳鸯,遇知了鸳鸯的善德。殉主登太虚,殉出了鸳鸯的悲情。所有的点点滴滴印证了警幻所言,她是一个真正的情痴,当她的真情无处可寄,无人可托时,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更忠于自己的人格,眼见得她身边之人乐此不疲的苟活在庸俗的追求中,她却独用一份自爱与真我直面一切浮华与萧索。
鸳鸯令人想起荣国府元宵夜的烟花,绚烂而落寞。而鸳鸯,她比烟花更落莫,也比烟花更绚烂。
7、紫鹃:林黛玉的侍婢紫鹃,是一个聪慧多智、倾心助人、纯洁无私的光辉女仆形像。她是那么的真诚善良,细心体贴,为人着想。所以曹公以“慧”许之。智者乐,仁者寿。黛玉思想爱走极端,她却豁达得多。她是最没有奴性的,晴雯比她尚有不如,因为晴雯努力摆脱奴隶身份,凡事争一口气,而她潜意识里就没把自己当奴隶,她是把黛玉当作自己的朋友去关怀爱护的。为帮助宝黛爱情不辞辛苦,无怨无悔。而且是“一心为姑娘着想”,不掺杂任何个人私利,正是她丝毫不考虑自己、一心为友的侠义和品德,才赢得千百万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8、平儿:王熙凤从娘家带来的丫鬟,是通房大丫头,凤姐的心腹,贾琏的爱妾。
平儿是美丽的:在宝玉眼中她是“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在贾母眼中她是个“美人胚子”,贾琏眼中的她“娇俏动情”
前一篇:好久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