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片段教学”的五个特点
(2012-04-10 12:35: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刊发文章 |
没有学生的片段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教学活动。我省2010年评选特级教师,考查教师教学能力采用的就是片段教学。片段教学,作为考查教师的一种手段,虽然看不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表现力、师生交流的情感性和互动关系,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等,但它却有其一定的意义。第一,起到“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效果。通过片段教学的展示,可以大体知道教师的整体素养,比如,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预设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第二,可以缩短考查的时间。上课要40分钟,而片断教学只需要10至15分钟。第三、有利于加强局部教学和重要环节教学的研究。
从诸多片段教学的情况看,不少教师都把一节课的内容缩短为15分钟左右上完。教学内容跟上课内容一样多,教学环节跟上课的环节一样繁,而学生的活动却没有展示出来。我认为,这不像片段教学。对此我有几点思考。
一、片段教学中的“片段”。 “片段”教学,我的理解是,选取一节课的某一两个重要环节,或者选取教材中的某一两个重点部分,像上课一样,细致地把教学过程展示出来。其中,既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有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然是“片段教学”,当然不可能把一节课的内容缩短为15分钟来上。一节课完整的课,环节比较多,比如,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导学,理解感悟;总结归纳,形成认识;联系实际,扩展延伸;动笔练习,巩固提高;强化知能,迁移训练等等。在这么多环节中,教师无法在15分钟之内把所有的环节演练一遍,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个环节来教学。选择哪个环节比较好呢?当然是选择比较重要的环节,比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比如“精读导学,理解感悟”。这是就教学环节来说。对于课文来说,也应该是选择某一两个重点部分来展示,可以是一个重点部分,也可以是一个段落。选择这些环节或者部分,才能看出教学怎么体现主体,怎样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片段教学中的语言。在没有学生的片段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是对假设的学生说的,不是对同行或者评委说的。教者完全没有必要作“解释”。比如:“老师们,我今天教学的是五年级下册第16课《爱如茉莉》。”“各位评委,我下面要进行的环节是引导学生精读第二段。”“各位同行,下面是让学生自己读书的环节。”等等,这些话都不要说。因为片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模拟,课堂教学的所有语言都是对学生说的。
三、片段教学中的预设。跟平常的上课相比,片段教学的预设要更充分。面对学生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以随着学生的交流反馈作必要的调整,即顺势而导,因势利导。没有学生的片断教学不存在这个特点,它的预设要更细致。预设,包括对教材的预设和对学生的预设。就教材来说,对给定的或者自己确定的某一个重点部分要认真阅读研究。如,把握这个部分的总体意思以及表达的思想,把握这个部分各个要点以及前后关系,理解这个部分每个句子以及每个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这个部分的表达顺序和其他表达方法等。
对学生进行预设,就是估计学生学习这个部分,哪是自己能读懂的,哪是需要帮助的,哪是教师帮助了也不可能懂的。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没有必要教,对于教了也不可能懂的,教师不可教,对于教了才懂的,教师着力教。比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自然段是写“石榴从花谢到成熟的变化过程”。就词语教学来说,要求学生学会的生字词5个:甚至、肚皮、扒开、张望、喜讯,引导理解感悟的难点是“甚至”。就理解句子来说,一是写石榴成熟时,外皮颜色变化的句子,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二是写石榴熟透了,形态不同的句子学生理解有困难。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预设学习的重难点。这些因素考虑清楚了,就要设计教学步骤。
设计教学环节,还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预设。就是你在导学这个部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哪些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出学习信号后,学生会作出哪些反应,要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学生可能怎么回答问题等考虑清楚。就如《石榴》第二段的第一句:“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老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用“抽出”,后面用“长出”,都用“长出”好不好,你就要预设学生理解反馈的多种可能性。如:①“抽出”写枝条,“长出”写叶子,意思相近,为了避免重复,作者就分别用。②“抽出”表明它是直的,“长出”则可以是弯的。③“抽出”表明树枝是条状的,“长出”表明叶子是块状的。④“抽出”表明枝条是向上的,“长出”则可以是不同方向的。⑤“抽出”表明速度快,“长出”显不出快的特点。⑥“抽出”表明树木的生命力旺盛,“长出”就没有这个意味。⑦“抽出”表明树枝生长既有内部力量又有外部力量,内部力量是树木新生命的焕发,外部力量是春天的呼唤,是春天要把它往上拉,“长出”似乎只有内部力量等等。有了这么多的预设,教学才能做到中心中有数。
四、片段教学教师的角色。片段教学教师扮演的是双重角色。教师既要是教师本身的角色,又要扮演学生的角色。片段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师教的活动,又要有学生学的活动。这种双向活动基本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出来。当你作为教师发出学习信号之后,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这里教师发出的具体信号是什么,学生有哪些反应也展示出来。如:
师:“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这里的“掏”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结合句子想一想。
生:“掏”就是用手取东西,因为它是提手旁。
生:“掏”就是轻轻地、悄悄地拿东西,比如说“掏腰包”。
生:“掏”就是往自己口袋里拿东西,比如“掏钱”。
生:“掏”也可以说是“挖取”,比如说“掏宝”。
师:你们说得都对!掏是跟手有关的动作,跟拿、取、挖、摸、搜等意思相近。在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这里相当于“问”的意思。
生:这里相当于“套取”的意思。
生:这里相当于“探”的意思。
生:这里相当于“挖”的意思。
师:你们很会思考,既理解了词语的本来意思,还能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了不起!那么“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中的‘咽’字呢?”
生:“咽”字本来是说把食物吞到肚子里。这里指的是把差一点说出来的话收了回去。
生:这里指把要说出来的话硬生生地放回肚子里去。
生:这里指强迫自己把想说出来的话收了回去。
师:理解得不错!话本来不是可以吃的食物,不能用“咽”,这里用了“咽”字,就是硬生生把话收回去的意思。那么,我要“掏”的是什么秘密,为什么又要“咽”回去?
……
这里,教师共发出四个学习信号,学生的反应也相应地有四次(第四次省略了),这四次学生的反应,教师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说出来。即使是要求学生读书,只要不是一大段一大段,教师也要像学生那样把句子读出来,然后教师的评价语言跟上去。
五、片段教学中的节奏和休止符。有学生的课堂教学,师生在对话活动中,什么话是教师说的,什么话是学生说的,区分得十分清楚。而片段教学不一样,因为教师的话是教师说的,学生的话也是教师说的。如果教师说学生的话不会变腔变调,也不会使用真假声,又没有适当的停顿,听者可能就分不清楚哪是学生说的,哪是教师说的,这样就影响“教学”效果。怎样让别人听出来呢?只能通过一定的节奏和停顿来表示。比如,教师说的话跟学生说的话,在语速上有适当的快慢之分,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又如,教师发出学习信号之后不要马上接着就是学生的反应,而要稍微停顿一下,接着再表述学生的反应。
(本文刊发《福建教师》2011年第5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