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昌元代云住书院 有谁来拯救你?

(2010-10-24 10:53:13)
标签:

云住

杂谈

分类: 都昌书院

http://s14/middle/4b2f7272x9354118a7dcd&690有谁来拯救你?" TITLE="都昌元代云住书院 有谁来拯救你?" />



    2003年9月,都昌摄影人余光华登山搜寻奇石时,发现了位于都昌县都昌镇西河村委会境内的无花山山顶岩石上两处明代摩岩石刻。一处是都昌明代正德十四年贡生、四川六番卫招讨参军的汇东邵日熙,为纪念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澔,于明代正德五年三月吉日所题的“雲住”二字。另一处是覃锟于明代正德庚午年三月吉日书刻的“空遠”二字。并在无花山脚下发现了大量的碎瓷片、瓦当及数条用砖砌成的排水沟。这两处摩岩石刻,以及该县正在进行西区开发施工时挖出的刻有“南康府监制”字样的多块元代青砖,让该县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的云住书院(又称经归书院)遗址,日渐走进广大市民的视线。

    现在,这个由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澔亲手创办、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元代古书院遗址及那两处明代摩岩石刻,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都昌的这处历史文化,在都昌推进县城西区开发的关键时期,已显得刻不容缓。

    中国礼仪学宗师陈澔

    出生于都昌县北炎马坡村(今洪家舍)的陈澔,字可大,号云住。系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第四代嫡传弟子。世人尊称他为经归先生,意为倡导礼经学的弘扬与回归。

    陈澔出生于礼学世家。祖父陈炳,于宋代淳佑四年(公元1224年)考取进士,主要从事《礼记》的研究。父亲陈大猷,字文猷,号东斋。宋代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考中进士,担任从政郎,后改任黄州军判官。他晚年创办都昌东斋书院,闭门教学。著有《尚书集传》、《诗经集说》行世。尤其对《礼记》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父祖两代均爱好研究《礼记》,对陈澔一生从事《礼记》的研究与传播影响甚笃。

    陈澔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不求闻达,专攻四书五经。南宋灭亡后,20岁出头的他,正大有作为之际,但他数次婉拒入元为仕,隐居在都昌县城南山西北方向的无花山下(现在的都昌港码头西边),潜心习经。

    元代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陈澔晚年在无花山下创办了以自己号名命名的云住书院,传播他的理学思想。他从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结论:“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垂世立教之书,莫先于礼。”于是,他在教学之余,潜心注释《礼记》,终于形成陈澔一生中的代表作品《礼记集说》。

    元代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礼记集说》封笔面世,立即被后世学子所推崇。元代教育家吴澄称赞该书“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续文献通考》上载:“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古注疏不用。”

    陈澔所著《礼记集说》是明清两代学校、书院之御定标准教材和科举取仕的必备范本。

    由于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巨大,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应郡守董某相邀,入白鹿洞书院担任经师,执教两年。在他主讲两年间,士子云集,文人蜂至,白鹿洞书院进入了元代鼎盛时期。

    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陈澔无疾而寿终于家,享年82岁。元代诗坛四大家之一虞集为陈澔墓碑亲题:“经归先生之墓”。陈澔生了5个儿子,三儿子陈师凯也为理学名家,著《纂术书经蔡傅旁通》留世。

    陈澔一生博古勤学,著书立礼,精于《易》、《礼》、《书》的研究。

    陈澔在晚年创办了云住书院,在都昌县城西边无花山下传播他所创作的礼仪学说——《礼记集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为纪念陈澔在理学研究与教育方面独特的贡献,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大常寺少卿兼侍讲刘定之,上奏折《题请陈澔从祀奏》:“斯皆以释经有功也。惟陈澔未与其列。以臣观於澔释经之功,虽未敢追程朱二子之躅,亦可以次胡蔡二氏之肩。从此,陈澔获皇帝御准,被陈列于先世圣人庙庭,让广大儒生顶礼膜拜。

    明代宏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再次奏请宏治皇帝,在陈澔家乡都昌县城西边无花山脚下修建云住祠,将陈澔供奉于祠内祭祀,颁祭品,祝文旌表。该祠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民国结束。

    明代宏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知县王珀杨重建书院,用于祭祀陈澔。因陈澔号云住,亦称云住书院。除春秋两度举行祭祀活动外,还让“诸生以时读书,司礼其间”,并添置农田。明代万历年间,在张居正毁废天下书院的危急时刻,家乡儒生为保存陈澔所创办的云住书院,将云住书院改名为云住祠,而使书院免遭厄运。家乡书生对云住书院的深厚感情,对陈澔老先生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孝宗17年(1504年),江西省巡抚、都御史张本,提学副使邵宝再次奏请皇上恩准,祭祀陈澔于白鹿洞书院宗儒祠。清代将陈澔移祀于白鹿洞书院紫阳祠。据百度百科网站介绍,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元),雍正皇帝颁诏命,将陈澔尊祀于孔庙,奉为先儒。据周清华老师介绍:历史上,江西只有10人,都昌仅陈澔一人,被尊祀于孔庙。

    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知县陈嗣清扩建云住书院书舍数间,不久却遭兵燹。清代康熙24年(公元1685年),知县曾王孙和陈澔十四世孙陈臬训重建堂室,更名经归祠,专祀陈澔,并继续办学。

    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都昌县城,都昌这座具有680历史,全国最著名书院之一的理学教育基地才被日寇毁灭,存世长达612年,被毁也仅仅68年。

    各界呼吁:保护书院

    随着这座元代云住书院遗址及摩岩石刻,日益走进都昌市民的视线,都昌县文化界及广大市民也掀起了保护这座古书院的热潮。2010年9月21日,在全县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中秋茶话会暨“发展新都昌”建言献策座谈会上,民盟都昌县委员会委员、都昌县一中女教师沈晓霞作了题为《保护云住摩岩石刻及书院遗址刻不容缓》的发言,引起了广大参会人员的强烈共鸣。挖掘、保护云住书院遗址的呼声正日渐高涨。因此,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该县各界有识之士,大家都对都昌县城西区开发,充满着期待;对保护“雲住”磨岩石刻及书院遗址,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与极大的关注。现特摘录部分人士观点,以让都昌理学思想重焕光彩,发扬光大,让鄱阳湖古文更显生机。

    民盟都昌县委员会主委、都昌县政协副主席江期论说:“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澔,680年前在那块文化风水宝地,创办了云住书院,使得理学在都昌传播达612年之久。今天再次进行西区开发,建设县文化体育中心及县一中,又是千秋伟业。而相隔680年的文化奇缘巧遇,不得不让广大市民深刻领悟到了都昌决策之英明。”

    都昌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詹亚平呼吁:“都昌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但是只有迁往南京市的古南书院,尚存于南京市界州路泰仓巷14号,都昌县境内至今未有一所书院存世。而云住书院却延续时间最长,存世至1942年6月。其影响也最深远,整整影响了元、明、清、民国四代儒生。因此,按元代原貌,揉合明、清建筑风格,重建云住书院,将它打造成我国传统理学之礼仪学教育发源地及现代礼仪学规范教育培训基地,以提升都昌文化品位。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挖掘、保护、利用好这座老祖师传下来的古书院遗址。”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邵天柱建议:“云住书院遗址挖掘、保护、开发工作,应由县文化部门负责组织规划实施及监管。

    “目前,都昌农村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可以采用原拆原貌安装的方式,整体搬迁到开发后的新西区,建设都昌明清建筑一条街,以打造都昌环鄱阳湖古民居旅游圈。在当今的开发热潮中,一定要保护好那些价值连城的古建筑。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开发潮变成了破坏潮。一位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曾直言:水门汀(水泥)建筑,永远不可能成为旅游建筑!”

    该县博物馆馆长魏金玲呼吁:“应加大搜集整理陈澔家族及都昌历史上著名理学著作,并结集出版,以扩大都昌理学学派的影响。让都昌新开发的西区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中国历史学会会员周清华建议:“全县各中小学应开设《都昌历史名人》校本课,强化历史人文教育,振兴都昌传统文化,扩大都昌知名度,带动都昌旅游业发展,从而促进都昌县域经济发展!”

    还有市民献言:“将云住书院古文化旅游纳入江西传统文化大旅游圈,以打造江西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名人旅游圈。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旅游,如原汁原味的婚嫁礼仪,拜师、谢师礼仪,祭祖礼仪等表演。”

    一市民更是大声疾呼:“请留住都昌传统文化的根!”

    该县文化局局长邵伦秀说:“文化品位是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古文化遗迹,应考古发掘、充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品位。”

    愿具有680年历史的都昌元代云住书院,能以历史原貌,重新掩映在无花山脚下那苍松翠柏中;陈澔老先生那抑扬顿挫的诵经声,能重新回荡在鄱阳湖畔,一波又一波,向着天际飘去。

    愿云住书院近700年的书香,传承并发扬光大于都昌的青山绿水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