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2-02-15 21:01:05)
标签:
赋得古原草送别灵活运用习作语文课程标准《三字经》 |
分类: 教学随笔 |
古诗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日记中灵活运用
“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现代诗文,配上现代诗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画出诗句中的场景。并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概括这些场景等。
(二)在说话中灵活运用。
教语文,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样,学生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能在语言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就要在语文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例如在上《秋思》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后时,我要求学生以“我思念的
(三)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学生的习作是最好播种经典之花的园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诵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例如五年级上册在习作中要求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引用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如在写《雪》这篇习作时,学生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同学时,对常犯小毛病的同学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劝,“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写某个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时,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语句。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可见,学生已学会在习作中引经据典了,逐渐做到学以致用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做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