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马玲老师,她不辞辛苦,一次次地重复观看录像,才做出了这个堪称珍贵的实录。这是我几年来上得最“辛苦”的一堂课,惟其如此,所以它在研究的价值上,也最为丰厚。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一)
时间:2007年9月13日
地点:翔宇宝应实小 小圆厅
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班级:三(2)班
执教:干国祥
下午第一节课。
课前,讲台前的大屏幕上,静静地铺展着一幅画面,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还有一只同样静静停泊的小船,明亮纯净的色彩,在这个秋日的午后给人带来一种胸怀开阔的感觉。
但是,三(2)班的孩子们自坐下后就不断地发出吃吃的笑声,在四周有几十位听课老师围坐的情况下,这是很不多见的。因为大海沙滩小船的背景图片的左上角,还有一张在不断更换照片的动画图片,而他们,就是画面中的主人公――上午陈美丽老师带领他们就在这个地方上课,干国祥在中午将研究中心成员拍摄上传的照片,制成了一个GIF图片,作为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孩子们互相辨认着自己,吃吃地笑着,和上午在这里正襟危坐的神态已经完全两样了,那笑声就像可乐的气泡一样,汩汩地向上冒着,冒着……来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禁被他们感染,微笑起来。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65754537.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而张图片,后来被认为是导致此课氛围不和谐的罪魁祸首。部分听课老师们认为播放这样的画面,定下了全课欢乐的调子,这对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和障碍。)
干老师出现后,笑声更响了,因为这个老师看上去挺好玩的,说的也不是像陈老师一样的普通话,他还说今天不是陈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至于谁上嘛,一个小时后就知道了。嘻嘻,真有意思啊!在这样的心情中, 孩子们的课堂之旅开始了。
朗诵:用心灵拥抱文字
干老师首先和孩子们一起来复习《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上午陈老师和孩子们刚刚学习过的课文,但是课后的简评中干老师认为陈老师在课堂朗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对课文的理解也有需要澄清的地方。于是他对课文做了小小的改动,这样再次朗读课文时,就变成了一次和孩子们当下的生命生活相互编织,促进对课文理解的过程。
果然,当老师宣布我们先复习《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时候,下面欢乐的孩子小小吃了一惊,但是开始读的时候,欢笑的泡泡们再次争先恐后地从瓶底冒了出来。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干老师把改动后的课文出示在大屏幕上。
“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孩子们的声音响起来了,一如平常在教室里的朗读,并没有注意到老师的提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被修改后的课文的前几段是这样的,其中修改的几个词语(班级,孩子,教室,祖国……)用黄色,其他字体用的白色:
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65811121.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当孩子们读到“走近教室的时候……”,笑声响起,随着朗读笑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像传染了似的,很多孩子是笑着把这段话读完的。
这段文字的改动其实非常精心而微妙,课文中所描写的叶子和大树的关系直接就和孩子的生活关联起来,但是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他们只是为文字上的改动,而觉得有趣不已。
于是干老师做了一些调控,他同样奇妙地把文字置换了一下:“无数个不同的孩子读着相同的课文,把文字的芳香带给老师们。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笑的话,这文字的芳香还有吗?所以这笑应该藏在心里。”
孩子们继续读,大部分孩子的表情和刚才不一样了,但后面一个穿黄色衣服的男孩对于这种改动还是觉得有趣,他用手捂着嘴巴,依然嘻笑不已。不过就像微风掠过湖面,只是泛起小的涟漪罢了,大部分孩子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在螺旋上升状的重复朗读中,他们开始进入一种平时读课文时所没有感受到的一种体验。
远远望去,那个学校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学校走去。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校。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65821419.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很明显地,孩子们在又读到“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时,隐隐约约地他们知道说的和自己有关,因此在读“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校”时表情明显庄重了许多。
老师让孩子们的朗读继续。
班级把无数的孩子结为一个整体,学校把无数个班级结为一个整体……而无数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班级这棵大树,为学校这片树林,为祖国这片森林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绿叶为大树而生。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生。春天的时候,我们天真;夏天的时候,我们强壮;秋天的时候,我们智慧;而当生命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历史。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因为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65832739.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65855191.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后面长长的这两页,孩子们就读得更投入了,只是在读“人生四季”那段话的时候,依然有轻笑发出,虽然上午学习课文的时候,有孩子已经说出了“我们也像四季,有春夏秋冬”这样的理解,但那只是简单地在从“叶子”迁移到“我们”了,这几句话则更进一步阐述了“我们”和“叶子”之间实质性的相似点。
孩子们的朗读不是很好,虽然有这样的铺垫,但是依然没有用心去辨别、体会改后和课文的细微差别,不过总体上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不错的。最后在读发出召唤的几句话时,已经感觉有从心里发出热望,用心灵开始拥抱文字了。
变换了一下内容,孩子的朗读就不一样了。看似很神奇,其实秘诀非常简单,和孩子们当下的生命相关联。
读完一遍后,干老师总结道:“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大家能读流利了,但是要读出文字的芳香,那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努力把文字的芳香读出来。”
接着他请大家起立,调整呼吸,想象你就是一棵嫩绿的小树,站在天地之间。孩子们可能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虽然嘴里说着“准备好了”,可是表情中还带着些新奇,想象自己就是一棵嫩绿的小树,这可挺好玩的。而且有好几个孩子,在夸张地做着呼吸的动作,发出呼吸的粗重声音。
老师没有去在意强调这些,他引导学生们按PPT的提示,用男声女声穿插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原文。
在这个阶段干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具体的指导。因为他发现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倾听能力不够,比如明明课件上已经显示了“男生读题目”,可是依然是全班学生拖着腔调在喊:“做-一-片-美-的-叶-子。”
孩子们的朗读也不足,不根据对文字的理解,而是一味地用大的声音去读。比如“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女生读得又高又直,和其他句相比,没有一点变化。于是,干老师再次让学生停下,他做具体的指导:要读好这一句,不能一开始就把它读高了,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是慢慢升起的,有一个过程,因此不能一下子就把它读高了,也不能所有的句子都是一个调子。要根据每句表达的意思来读。要让你的心都飞进文字里,这样用心去读。这样的指导后,孩子们的声音渐渐饱满起来。
但孩子们的朗读,不是一节课就能很明显地取得效果的。因此,更需要平时课堂中一点一点地训练落实。比如,在老师指导读四季叶子的变化的时候,点明朗读四季的时候是不能用一个声音去读的,那么哪个应该读得最响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冬天”,理由是因为这是最后的一个季节,最寒冷。老师又做了详细的指导示范,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来进行读,而不能简单凭我们的想象,比如冬日落叶飘零,更多的是一片静寂,而夏天阳光热烈,叶子肥美,生机盎然,很明显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老师做了示范后,孩子们再练习朗读,但这次声音低下去了,精神也低下去了。干老师又指导说:读的低不是说读得有气无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越是低越要有力气,因为明年春天它还要冒芽呢!
这个环节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去训练朗读,这其实也正是体现了有效课堂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起点,发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有缺失,就应该扎扎实实补起来。
的确,在这样的指导下,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入境,尤其几个女生已经从表情体态上体现出来,最后一句“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听起来的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站起来读和坐着读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这也再一次提醒老师,在每天早上晨诵的时候,那首开启儿童黎明的诗是一定要站立来读的。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014953.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038103.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15551.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接着,干老师又让孩子们读了这一段时间他们的晨诵诗――《向着明亮那方》,这也是三(2)班的学生在三年级的成长方向,陈美丽老师还特别以这首诗的名字为班级主题贴命名。
干老师选择了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片作为《向着明亮那方》这首诗的配图,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孩子的思维已经形成套路,他们并不去仔细倾听老师的要求,也不去详细观察画面上的阳光、花草,而是想当然地就说出这幅画画的是《枫桥夜泊》,不中后,又猜《山行》,其实三者相距甚远,稍一注意就能发现了的。孩子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真正的理解能力还是相当欠缺,这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更加集中地表现出来。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543261.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由于诗句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孩子们的声音又自然高亢起来。虽然每节诗的后面添加了有关三(2)班的内容,但是孩子们的心灵,还没有真正和文字拥抱,因此,这也仍然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把这首诗融入每一个清晨,融入孩子生活的体验中去。
(这首诗的原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新教育贵州行志愿者们因为在贵州教学这首诗,所以将末句“都会的孩子们”,修改为“乡村的孩子们”,“城市的孩子们”和“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557299.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622526.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7644415.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孩子们的声音太响了,老师又适时指导,告诉学生“一片叶子”、“分寸的宽敞”这样的词语不应该大声地读。
孩子读完后,老师又引导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用你的心来拥抱它。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用你的感觉来读诗。(其实这也是《枫桥夜泊》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之一了。)接着,老师让大家用心去寻找刚才晨诵时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诵读这首诗时的感受?
孩子们纷纷用“诵读时有很亮的光”、“特别爽”、“有很强的光芒”、“特别愉快”、“心花怒放”来形容晨诵带给他们的感受,还有一个学生甚至说出“这首诗可以鼓励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们”,这句很简单的话这个孩子却是磕磕巴巴才说完的,可能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他指的就是自己吧,他是在表达这首诗给他的心灵带来的鼓舞与慰籍。干老师注意到了这点,肯定了他的说法,但是又引他往前再走一走,“只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们能从中得到鼓励吗?”这个孩子于是明白了,这首诗具有能让每一个孩子振奋起来的力量。
可以说,对于《向着明亮那方》的感觉,孩子们远比《做一片美的叶子》要好得多,这也同时说明了自从开学以来这首诗每天在班里被孩子们熟诵以及被老师反复提及的结果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来干老师又让学生“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诵读这首诗时的感受。这其实已经在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训练了。
孩子们很容易地就说出了“明亮”。老师评价道:“其实刚才那个孩子说得多好啊,心里有了光。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光,充满了明亮的感觉。但并不是每首诗都有这样的感觉的。”
至此,结束了《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复习和《向着明亮那方》的诵读。
(时间整整用去了20分钟。据教师原来的计划,是用十来分钟,来改编和穿插朗读的方法这些方式来进一步巩固,并不准备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但这也恰恰体现了不是为了公开课的教学,不是为了追求那种表面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自己真正置于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情,关注他们的思维品质,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若在教学中发现了孩子的问题而不去纠正,这很容易将课堂教学形式化、流于肤浅,陷入浮躁。)
枫桥夜泊篇
(一)
开始了新诗的学习。
大屏幕上显示出了诗题和作者姓名。
“关于这首诗你知道什么?”干老师开始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掌握情况,有学生说“我知道作者是张继。”
后面一个穿红衣服的男孩子不但把手举得高高的,而且身子也几乎离开了座位,干老师一点他便马上站起来兴奋地说:“我会背了。”呵呵,这是在小学低段尤其一二年级经常碰到的情况,孩子们往往拿着语文书来把还没学的课文背给老师听,以此来展示他学习的成果。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上课的时候,二年级有个学生就很自豪地把课本后面的课文背给听课老师。在许多家长和教师的理解里,会背诵就是最重要的有效学习。
和这个孩子一样,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一下子把手举得高高的,顿时出现了一片小手的丛林,每一只手都急切地摇晃着,向老师发出这样的信号:我――会――背――
干老师随便点了一个男孩子请他来背,这个男孩的声音很脆,很好听,可是当他背出第一句后就卡壳了,其他孩子都笑了,干老师安慰了他后又提示他:江枫――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齐划一,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大声背了出来。
在干老师幽默的评价中,学生表达了“我还想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的学习愿望。
老师又检查学情,请知道这首诗意思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刚才那片小手丛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没有”的应和声,而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去思考诗意的同学并不是很多。
这时,第一排的一个蓝衣少年举起了手。此时的他是很醒目的,因为举手的寥寥无几。
他站起来说道:“月亮在天上,很黑,江上有船。在走。”断续、凌乱。
干老师对学生的发言非常敏感,马上追问他,江上有船,在走吗?从哪个字看出不走的?引导他从《枫桥夜泊》的“泊”字来进行思考,这也是在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品词析句的能力的训练。
在孩子回答从哪些诗句里学过“泊”字的时候,可以看出,“泊”字他们是学过的,在“门泊东吴万里船”里就已经学过了,但是对于“泊”的意思是不理解的。
从“泊”字自然进行诗句意思的理解,干老师又问同学们:“这首诗什么意思?”
这时候,一个女孩子的发言令大家感到吃惊,她几乎是非常流利地说完了整首诗的意思:
“月亮落下的时候,乌鸦在树上啼叫。秋天的晚上,天空布满了霜。天黑的时候,渔船上面有火,好像和江边的枫叶对愁眠。苏州城外有个寒山寺,夜里安静的时候,寒山寺都会敲响钟声。”
很明显,干老师也为班级有这样思维品质的女生感到惊喜,他请全班同学为这个女生鼓掌。(但是,他也因此犯下了一个错误,以为这个女生的发言就代表了班里大部分同学的水平,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后面的学习中,老师的这种判断是不够准确的。)
在女生回答完后,老师又强化了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讲的是诗人张继在枫桥停船时的见闻与感受。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老师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把握,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
(二)
现在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了。如何成为学生学习上有效的指导者和帮助者,需要老师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悉心的指导,干老师依然是从朗读训练入手。他以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一首诗学到哪里算是学到了呢?我们刚才这样是不是学好了呢?那么,还要做什么呢?
接着老师在大屏幕上投出朗读的三步要求:
第一步、读得清爽,什么叫清清爽爽?就是字要读得准,节奏要读得准,我发现这一步大家已经做到了,但等一会儿我还要抽查几个同学的。觉得自己能读得清爽的同学举手。几乎有五分之四的同学把手举了起来。
第二步是读出味道,每首诗的味道一样不一样?刚才我们说《向着明亮那方》那首诗是什么味道?“明亮”,“爽”,“愉快”,那么这首诗是不是这样的?这首诗的味道又是怎样的?你能读出这首诗的味道吗?认为自己能读出这首诗的味道的举手。举手的同学比刚才明显少了许多。
第三步就是要读出这首诗的神韵,这首诗非常奥妙的味在哪里呢?这时已经几乎没有学生举手了。
朗读的三步要求明确后,干老师开始有目的进行教学了。先是检查读得是否清爽,他要求同学不准举手,老师观察了一下,选了一个趴在桌面上看起来有些羞怯的男生,没想到这个男生起来后很大方地读了一遍,声音很脆,正确、流利。干老师称赞了他,又点了旁边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也读得非常清爽。
老师又问谁还读不清爽。最后一排有个男生高高把手举起来,大家都笑了,他意识到自己听错了,也笑了。
老师又对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读古诗的时候要讲究节奏,但节奏这个词孩子不够理解,于是干老师在诗上添加了节奏线,让学生在读到这些节奏线的时候把声音拖长一些。
学生根据节奏线再读,很多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摇头晃脑。不过很明显看出,并不是根据诗的意思和节奏来进行,基本属于瞎晃。
自由练读后,干老师又请刚才那个女生来读。节奏有体现,但不是很明显。
又找了第一排一个男生来读,他读时速度明显放慢,节奏出来了,还隐约有些苍凉的味道。
“你读的有些让我都想哭泣了,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老师问。可是这个男生表达不出来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我觉得你有意要读出一种味道来。你现在已经向第二步走了,读出味道来。你准备这首诗读出什么味道?”老师再次引导这个学生。
这个男生还是不能表达,支吾着说不出话来,而班里这会儿其他的同学也没能倾听老师和这个同学的对话,只是为老师模仿把《山行》和《枫桥夜泊》读成一样的语调,来说明诗的节奏本身不具备诗的“味道”而觉得有趣,笑声飘散开来,课堂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刻。
干老师也发现了孩子情绪上过度兴奋,又开始调控课堂的情绪:这样一来,你读所有的诗都是一种味道了。而每一首诗是那么的不一样,你笑嘻嘻是读不出味道的。这首诗你准备读出什么味道?
然后学生各自练读,和刚才那个很明显的夸张的读已经不一样了。有些孩子开始认真去体会了。
练读后老师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个男孩子居然说他读出了“咸”的味道,又说是把声音读得重一些,前面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开始“月落――”、“月落――”故意压低嗓音在说。
老师又请其他举手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一个女孩子说读出了“忧愁”的味道,另一个孩子说要“读得慢”,但是什么味道,他还不能表述清楚。在等待这些孩子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的时候,教室里其他同学却都是不安静的,他们既没有注意听同伴发言,也没有自己潜心思考,却一直有哄笑声隐隐发出。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又开始调控,干老师说:“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做些小玩意很容易,但是真要把它学好不容易。我们现在到了第一个关键时刻,后面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关键时刻走不过去,后面的美妙就出不来。这首诗到底要读出什么味道,我敢说,在座的没一个同学能读出来,谁能读出什么味道,怎样读出?”老师又一次做了努力,他走到学生行间,寻找能够读出味道的孩子。
但是干老师还是遭遇了尴尬,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很认真地说:“我要读出甜甜的味道。”
“好,就请你读出甜甜的味道。”呵呵,一定有办法的“干爷爷”这会儿心里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了。
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开始读,其实仍然是读得清爽而已,但他觉得他读出了“甜甜的味道”。干老师在班里做了个小小的调查,“跟他读出一样味道的请举手。”没想到有几个孩子真就把手举了起来。
“这首诗真的是甜的味道吗?你读出了什么味道?”干老师再次追问。
“美妙的味道。”最后面一个女生说。
干老师再次追问引导:“美妙的味道有很多,它属于那种美妙的味道呢?也就是说你的感情上有很多,它属于哪一种感情?”
面对几乎所有孩子都无法理解这首诗的基本感情色彩的情况,干老师采取了教师范读的策略,听老师读,听老师读出了什么味道?
孩子们听的时候有些被老师的朗读带进去了,这是用心灵和声音构筑的另外一个世界,他们以前没有感受过的世界。
“你认为干老师读出了什么?”
“非常伤心,非常忧愁。”一个穿粉红色衣服的女孩这么说。
“干老师到底读得对不对呢?它到底是不是忧愁呢?我们继续往下走。”
(三)
虽然刚才“读出味道”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但是老师还是继续往下走了,期待后面在诗句的具体品析中孩子们能够理解这种“忧愁”。“要读出味道,跟读出神韵有关系,在读这首诗时,你在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景(或者画面)?画面里都有些什么?”
老师再读,孩子们有些趴在桌面上,有些闭着眼睛。教室里安静下来。
一个女孩子说,一个人在江面上的船上,他好像在想着什么。
又一个男孩子说,晚上,有一个人在海面,在船上,在想着什么?
老师对于这样的回答评价是太笼统了,于是把问题变得更具体些:
我们用眼睛来品味这首诗――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学生齐读全诗,这一次读老师并没有指导,但是前两次老师的示范,以及这首诗的初步感觉已经影响了学生,愁味已经从孩子们的声音中不可抑制地逸了出来,只是他们还没有注意到。读后,用铅笔在诗句里圈出看到的景物。
这时候班里的孩子是比较混乱的,不在于课堂纪律,而在于思维的杂乱,有的学生圈画的是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同学“眠“泊”乱圈一气,还有一些孩子则是蜻蜓点水,随便圈画一个便停下来左顾右盼了。
老师一直在班上巡视,观察学生的作业情况。然后,他请一个女同学发表她的意见,她圈出的词语是“枫桥”、“月”、“乌”、“渔火”、“霜”、“寒山寺”、“客船”。
干老师请其他同学就这个女同学的看法发表意见:“认为她说了看不到的东西的同学举手。”
一个孩子发言了,但是他却是答非所问,完全没有听刚才老师的问题。
又一个同学提出“渔火”。这时候干老师发现有同学对“渔火”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就简单介绍了一下:是江上打鱼人所用的灯光。这样,那个孩子知道了“渔火”是看得到的。
一个女生说“江枫”,还有一个学生说“夜泊”,也有同学支持他,老师点明“夜泊”不是一样东西,其实是说“客船夜里停泊”,讲的是客船,因此不是的一个景物。
面对看到什么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除了“夜半钟声”没有说以外,其他基本上都被提到了。
“我们真的看到这些东西吗?”老师播放课件,屏幕上把“月”、“乌”、“霜满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用醒目颜色标示出来。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完后,老师又点击课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设色国画山水《枫桥夜泊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上是否把全诗的内容都画出来了。学生先提出“乌鸦”没有,又提出“月亮”没有,老师引导大家得出“这时候,月亮已经落下去了。正是半夜,画面上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看不到的。”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82412230.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那么,到底能看到什么呢?”学生说能看到“霜”,并且还举出理由说在树上,发白的。干老师又追问,“半夜里,树能看得到吗?那又怎么能看到霜?”学生很好玩,说“渔火照到的。”在老师的又追问下,“渔火能照到那么远吗?那就不是渔火,而是探照灯了。”学生总算明白,除了“渔火”外,其实当时是什么都看不到的。
由于对诗句只会机械的背诵,理解能力的欠缺,使得干老师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在这个时候,加上前面的复习时间,课堂已经过去了50分钟。这真是一次艰难的远征。
老师再一次提醒大家,读诗的时候要注意进入到诗里面去,不能只在外面转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干老师利用屏幕上的夜半渔火与语言,开始创设情境:想想啊,苏州城外,半夜,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除了江面上偶尔有一两点渔火。
http://bbs.eduol.cn/UploadFile/2007-9/2007914182533700.jpg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老师请大家再一次闭上眼睛,用天地之间一片茫茫什么也看不见的感觉来读这一首诗。学生已经读得兴尽了,并没有达到老师所预期的目的。
“天地之间一片漆黑,只有我在客船上面对着几点渔火。这样的心情能愉悦吗?”
“不能。”学生顺口回答。
“愉悦不起来,这就是我们用眼睛欣赏这首诗的结果。我们欣赏到了寂寞与忧伤。”老师说。
“现在我们来换一换,我们用耳朵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下,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声。”这个答案是确定无疑的。
干老师又让同学们回忆在电视里或者生活中听到的乌鸦的叫声,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三年级的孩子,又开始“呱呱”地叫起来,声音中却透露的是模仿的兴奋。
没办法,老师只好再告诉:“黑沉沉的夜里,听到乌鸦在江枫上啼叫,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忧愁的心情。”老师再让孩子齐读前两行,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愁”情。
“乌鸦呱呱的叫声,使得夜更宁静了,更黑了,这时候,突然响起了什么――”
“钟声!”
孩子们回答的同时,干老师点击了课件,一声悠远的古钟声响起来,但有个孩子却趁机说:“啊,吓死了。”
第二声钟声响起来的时候,有孩子说:“这是城门又关门了。”
第三声、第四声钟声响起来的时候,许多孩子都笑了。虽然老师提醒他们不能笑着理解这首诗,但已经孩子们的笑声并没有完全止住。
本想以悠远的钟声创设一种“愁”的情境,来体味朗读后两行,但现在也只能是草草而过了。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鸣,一个人忧愁地在客船上,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远远地传来,刚才的声音是欢乐的音乐吗?”
“不是。”每当让孩子们回答“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孩子们总是很配合。
“声音让你感到什么?”
“忧伤。”
“悲伤。”
“痛苦。”
“现在我们把这种忧伤、悲愁读进去,把这首诗再来读一遍。”
孩子们又齐读了一遍。这一遍听起来还比较有效果。
“这首诗到这里就完了吗?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法来学,我们现在来用你的皮肤,来感觉一下这首诗。”
“用皮肤感受这首诗”,孩子们的兴趣又起来了,他们饶有兴致地来用皮肤感觉这是什么诗。
“冷的。”此时,教室里出现了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精神饱满,但是一部分学生却开始玩起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别就这样显示出来。
老师又引导大家寻找到体现“冷”的感觉的“霜满天”,然后通过朗读读出“霜满天”带来的凄寒的感觉。
通过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这样品来,这一遍读可以说有了一定的“愁”味了,因此,当老师再问这还是一首“愉悦的诗”吗,有些孩子已经是在思考后说出“不是”了。
老师说:“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告诉你,这首诗大家其实还没读懂,因为要真正读懂这首诗,最后一定要用心灵来品味这首诗。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
“愁。”那些精神饱满的学生脱口而出。
“你读出了愁吗?你这堂课里有忧愁吗?所以,如果你没有忧愁,是进不了这忧愁的诗的。我们最后再努力一把,看你能不能登上张继的这艘客船,进入这份忧愁。”
孩子们又读了一遍。
最后,老师总结道:“大家真是天真活泼,因此要读出愁来,真是很难很难。不要紧,今天我们学了这首诗,以后到了某一天,突然在某个时候,这首诗就会涌上来,这时候你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什么叫‘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了。”
老师又播放了一位老人用苏州方言吟哦这首古诗的录音,让学生欣赏古诗还可以这样来读。有孩子对这种方言表示听不懂,但也有的说在“忧愁地唱着”。只是,有相当部分孩子,尤其是刚才一直没有进入到情境中的孩子,却是以一种游玩、欣赏的神态,在听吟唱。
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端端正正把整首诗抄写下来。老师希望孩子不仅有抄在书上,而且能抄在小小的心坎上,一辈子不要忘记,到你三十岁的时候,到你四十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今天我们学了一首伟大的诗,这首诗选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文,因此,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很多的日本人到寒山寺去听这夜半钟声。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珍惜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一份宝贵的财富。
老师又提醒大家抄写的时候注意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霜”、“苏”、“城”、“愁”、“泊”、“寺”、“钟”。
最后,老师说:我们的生活要快乐,但是只是知道快乐的话,很多另外的东西就品尝不到了。我们也要学会忧愁,学会品尝忧伤。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大家要记住,如果我们不努力,不作出贡献的话,若干年之后,你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这首诗,无论我们还在不在,它将永远地存在着,寒山寺那一晚的钟声将伴随人类,直到永远。
下课,课件里再一次响起“当――当――当――”的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