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2008-10-27 21:58:23)
标签:

文化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内容摘要: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己生命的写照,因而作品也就可以看作是作家生命的记录和反映,所谓“文如其人”。如果把李清照的词作文本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并对之进行深入地美学审视的话,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生命体也经历了它的生命之四季:春、夏、秋、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少女时期的质朴清新、明快率真如春之烂漫;少妇时期的甜蜜自信、温柔缠绵如夏之热情;怨妇时期的委屈孤独、忧伤哀怨如秋之凄凉;嫠妇时期的沉郁苍凉、凄苦哀伤如冬之沧桑。把词人的身世经历和词人的作品文本结合起来,深入细致地分析她的词作的审美风格的嬗变及其形成原因,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不无裨益。

关键词:李清照 审美风格 四期说 嬗变 成因

一、引论

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是作家创作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格调、风貌。是作家思想、才情、审美情趣、表现技法的独特而鲜明表现,它体现着作家特殊的生活经历、审美情趣和特有的个人气质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素养,是作家在创作上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杰出的作家不仅有属于自己独特鲜明的审美风格,而且其风格还会因其境遇的变迁、审美趣味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卓越的奇女子,在宋代词坛众多名家竞相绽放的时代里,她凭借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才情,以及对词“别是一家”的超凡见解,巾帼不让须眉,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彩篇章。明人杨慎这样称赞李清照和她的词: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1]清人李调元亦赞曰:“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2]。象这样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文学家,对其各个角度的研究可谓多矣,而关于她不同时期之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学界虽偶有论及,但笔者认为论述尚不透彻。

自孟子“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一出,文学研究界便一直奉之为法宝,因而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过于注重对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写作年代的考证,而忽视对作品文本本身的深层次解读。对于象李清照这样的女作家,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历史资料大都“语焉不详”,且多散见于各种古籍中,兼之良莠难辨,这就为研究她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关于其词作之写作年代的考证,则更是一个难题,虽经众多学者艰难梳爬考证,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且争议颇多,难以达成共识。这集中体现在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期研究上,过去多数学者一直采用二期说,即以“靖康之变”和赵明诚病卒为界,把李清照的词作分为前后二期。但事实上,这种划分是一种简单粗糙的文艺批评的社会学方法,它不利于对李清照的词作做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因而这种方法曾受到了陈祖美先生的质疑,进而陈祖美先生提出了三期说[3]。笔者对此颇感认同,以为对李清照词作的研究应该把对作家年谱的考证和对词作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深入。

笔者在分别参考王仲闻先生、陈祖美先生、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年谱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对李清照词作的深入细致地解读,总结出研究李清照词作的审美风格的四期说:少女时期(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的质朴清新、明快率真如春之烂漫;少妇时期(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的甜蜜自信、温柔缠绵如夏之热情;怨妇时期(重合元年即公元1118-----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赵明诚去世)的委屈孤独、忧伤哀怨如秋之凄凉;嫠妇时期(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赵明诚去世-----绍兴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即公元11521155年清照去世)的沉郁苍凉、凄苦哀伤如冬之沧桑[4]。下面我就将依照四期说来对李清照词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以分析探讨。

二、少女时期的词作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水准很高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朝廷官员、苏门学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母亲亦是名门之后,知书能文。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浓厚且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她不但有机会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轶事遗闻,而且有条件游览泉城风景,东京名胜。因而李清照自幼性情开朗、聪明伶俐,稍长,不光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且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创作才能。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5]正是由于齐鲁文化的熏陶,京华烟云的浸染,家学渊源的哺育, 自然美景的激发,才使少女的李清照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和美好的事物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从而在她的前期的词作中鲜明地表现出质朴清新、明快率真的审美风格,给人以春之烂漫的审美感受。

这种审美风格集中体现在此时期的名篇《点绛唇》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生动地描绘了李清照花样年华、天真纯洁、情窦初开、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情怀。上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读者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写出了荡秋千时因高兴而忘了纤纤手不胜其力,“蹴罢秋千”后,才觉两手有些酸麻,于是懒懒地稍微活动一下,生动地写出了少女的娇憨之态。“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阙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阙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落,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阙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全词生动明丽、工巧细腻、婉转柔媚,给人以美的联想。

这个时期,李清照写词完全是毫无雕饰的自然率性而为。正如有人评论她在此期间的词作:“是她作为少女天真、稚气、任性、多情地非常投入地玩出来的。这些词作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爱好,一种游戏,或者是一种难忘的梦境,一段难忘的情绪。”[6]

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是她有一次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溪亭荡桨徜徉于水光山色之后的激情涌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日暮湖上风光图,给人以清新愉快的美感,同时也把一个天真无邪、活泼潇洒、顽皮娇憨的划船少女形象神形毕现地展现到了读者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