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文
在2019年5月3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之后,被称为“中国会员电商第一股”的云集(Nasdaq:YJ)很少受到舆论的关注。
云集曾在2017年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并被开出了罚没958万元的巨额罚单,被处罚的原因,是“涉传”。
不过,成立仅仅4年后成功上市,尽管市场对其经营模式颇有微词,还是认可了云集有“过人之处”。
云集上市发行价是11美元,上市首日募集资金超过1.2亿美元,市值超过30亿美元,而且上市后股价一度冲高到了18.2元的高位。不过,此后股价一路下滑,最新的股价是2.49美元,市值只剩下了5.29亿美元,较高位时跌幅高达87%。
云集怎么了?
从云集8月26日发布的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出端倪。
营收骤降:公司当期实现营收14.869亿元,同比下降51.47%;
会员费收入收入仅0.123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收入是2.676亿元。
会员费收入此前一直是云集一块重头收入。2018年,云集会员费收入是15.52亿元,会员740万人;不过,2019年仅管会员数上升到了960万人,但收入仅为7.768亿元。
实际上,云集的会员费一直被市场诟病。
云集的推广模式是这样的:店主—导师—合伙人。新用户通过缴纳一年365元的费用便可以成为店主,再邀请新用户成为店主的数量达标后,就能升为导师、合伙人。其中在成为导师后,便可领取“拉新提成”,从365元的平台服务费中抽走170元,而导师的合伙人上线能拿走70元。
这一制度其实一直是众多社交电商企业采取的模式,不过,单单从制度理解,其实就是多层次的分销,有“涉传”嫌疑。2017年,云集也因此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没款958万元。
迫于压力,云集不得不宣布会员制度转型,奖励层级变为单一层级。不过,这样一来,会员获得的奖励大幅度甚至是几何级的减少。尽管此后云集一直在宣布新制度让会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实际上会员费的收入却在大幅度的减少。
至2020年Q2,云集会员费收入从最高峰的单季9.3亿元跌至1230万元,减少的金额约9亿元,而营收从单季最高的44.6亿元,降至14.9亿元,减少了足足近30亿元。
期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是,云集会员群体中最具号召力的群体的“出走”。显然,对于云集来说,之前吸引会员的,主要是靠多层级的激励,而非商品。
不转型显然就不合规,即使再亏也得转型。关键是怎么转?向哪种模式转?
按照云集董事长兼CEO肖尚略的说法,“商城业务的销售额持续增长,以及与优质新兴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并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自有品牌在云集及其他平台销售,为公司业绩的长期增长打下基础。”“在第二季度,我们通过差异化的供应链和独特的价值主张来吸引更多样的合作伙伴,并为自有品牌、新兴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产品,拓展线上 线下的综合性销售渠道。”
在阿里、京东、拼多多一众电商平台如火如荼已成体系的情况下,云集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么?
现在看来,很难。
【我是郑重,江湖人称光头帮主,一位做了20年财经记者的投资者。写文章只是因为爱好,所有提示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