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郑重看股 |
郑重/文

自从10天前市场传出中信建投证券与中信证券合并的消息后,尽管涉事两方均已辟谣,不过包括两家公司内部员工都认为“合并是十有八九的事情”。
还在昨天,与一位律所的律师朋友聊起这件事时,他还认定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分析,中信建投证券4月23日向证监会递交了《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审批》的行政许可申请,与合并应该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市场对于这一消息如此“确认”,除了两家公司的名字颇有渊源外,还有就是中信建投证券本身就是中信证券与中国建银2005年共同出资成立的公司,而且当时中信证券是控股股东。直到2010年,中信证券根据证监会的监管要求放弃了对中信建投证券的控股权,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京市国资委控股的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
中信建投证券最新(一季度末)的股权结构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仍为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持股比例35.11%;中央汇金持股比例31.21%,为第二大股东;中信证券持股5.01%,为第三大股东;中信有限孙公司镜湖控股持股比例4.6%。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23日最新提交的前述股权,只是北京国管中心无偿划转所持股份给北京金控集团的正常进展,与头部券商合并无关。早在今年3月份,中信建投证券就表示,上述股权划转事项已获北京国资委核准,接下来尚待取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
其实,早在1月20日,中信建投证券就发布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拟将所持股份无偿划转至北京金控集团,后者将成为中信建投证券第一大股东。本次无偿划转未改变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彼时,北京国资委持有中信建投证券35.11%股份,以4月24日最新收盘股价计算,该部分市值超过880亿元人民币。
3月19日,中信建投公告最新进展,接到北京国管中心通知,本次无偿划转已经收到北京市国资委《关于同意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将所持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无偿划转至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京国资产权[2020]15号),同意北京国管中心将所持公司35.11%A股股份(2684309017股)无偿划转至北京金控集团。
市场之所以认定两家公司合并“板上钉钉”,除了两家公司颇有渊源外,主要是证券市场改革的需要。
外资从现在起可以控股国内的券商,以后还可以独资。高盛、摩根士丹利均拿下合资券商的控股权,外资作为鲶鱼可能将加速进入证券行业,但与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的壁垒优势不同,中国全部券商总资产规模尚不及一家海外顶级券商。
面对外资券商的进入,国内窝里狠的券商好像在体量上不是一个等级的,需要组建航母级的券商才能与之对抗。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133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7.26万亿元,净资产为2.02万亿元,净资本为1.62万亿元。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04.83亿元,净利润1230.95亿元。
同期高盛(GS.N)总资产9929.6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3万亿元),营业上入354.8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75.23亿元),净利润84.6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90.6亿元)。
不过,假若单单从市值上来说,假若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证券合并,两家公司的市值将达到5500亿元,这个数据将超越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顶尖投行。
有同学对郑重说,高盛的市值也就是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过4200亿元。所以,两家公司合并很有必要。
真的有必要么?
至少郑重想让同学们注意一点,在基本面面前,市值都是虚的。
就拿高盛来做个对比:
高盛的收入一年是365.5美元,利润是80亿美元,而中信证券一年的收入431.4亿人民币,利润是100多亿人民币,中信建投的收入只有136.93亿人民币,利润55亿左右的人民币,中信和中信建投加起来收入也不过568亿人民,利润150亿人民币。
市盈率,高盛是7倍左右,中信是25倍,建投是50倍,相比高盛,中信和建投不是虚胖的问题,而是浮夸和浮肿的相加。
实际上,国内券商与国际券商对比,最大的差距是业务实力。一个佐证是,近年来多家券商都“走出去”,涉足美国、韩国、越南等市场,但缺乏足够的国际市场的运作经验,也不乏交学费的情况。2019年,中信证券国际业务收入41.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9556万人民币;中信建投证券2019年国际业务收入1.78亿元,但净亏损1.2亿元。
另外,从企业合并方面来说,不是单纯的数字相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融合不好,相加的结果反而是1+1〈2,搞不好也会小于1。
当然,目前体制下,两家公司的合并是一切皆有可能的事情,借着合并炒一把也是必然,只是别炒过了。
【我是郑重,江湖人称光头帮主,一位做了20年财经记者的投资者。写文章只是因为爱好,所有提示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