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报人风骨的三个片断

(2017-07-18 11:03:36)
标签:

杂谈

民国报人风骨的三个片断


今晚不放人,明天就登报 

    报纸和政府之间,执政党之间,如果只有一味听话服从,没有舆论监督,报纸就成了失去独立品格的传声筒。

    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失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军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吞吞吐吐,以军事机密为由不肯说明真相,引起在场记者一片鼓噪。财政部长俞鸣钧、行政院参事张平群欲出面解围,《大公报》王芸生起来嘲笑说,“这是什么话!究竟机什么密啊!抗什么战啊!走吧,不听这个招待会了!真是岂有此理!”说罢,与会记者纷纷随他退出了会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公报》回到上海。在上海市长吴国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王芸生不止一次地痛斥政府腐败,反对政府镇压学生。1947年7月,记者唐振常遭上海中统特务拘捕,王芸生得悉后,马上打电话给吴国桢,要他放人。吴国桢想推托。王芸生说:“今晚不放人,明天就登报!”他们只好乖乖放了唐振常。

营救七君子

    1935年11月23日午夜,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史良七人被国民党当局突然逮捕,史称七君子案。此事当局并不想让公众知道。能够公诸于世,全是新闻工作者的功劳。

    当天夜里,章乃器夫人胡子婴赶到《立报》报馆,找到总编辑萨空了和主笔恽逸群,通报了这一消息。萨、恽二人认为,事关重大,必须发表。但当时所有新闻都要交国民党当局审查,一查必通不过,甚至还有查封报馆的风险。于是,二人以《今晨七人被捕》的含糊标题,写一条简短消息,又把一版经过审查的消息抽下一条,换上此文,不经审查,便交印刷厂付印。

    第二天、 这一消息轰动上海,传遍全国。各报跟着报道,当局也无可奈何。

    随后,《立报》派记者到苏州监狱探访七君子,又报道各界人物的反映及营救情况。在“七君子案”七个月间,《立报》对此案的报道一天也没有间断。直到七君子获释出狱。

    《立报》原来发行二万多份,因为不畏政府,敢说真话,深受欢迎,发行量直升至二十万份,超过了老牌的《新闻报》和《申报》,成为全国之冠。

不做蒋家官,不拿蒋家钱

    《大公报》要求从业者“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总编辑王芸生更是要求自己“不做蒋家官,不拿蒋家钱”,任何额外收入一概拒绝。

国民党某要员为提高自己威望,想在《大公报》上登一篇文章,派勤务兵将厚礼送到王芸生家。王当时不在,夫人不明真相,收下礼物。王回家后大发雷霆,喊道:“别以为送礼就能登文章,礼送得越重,文章就越不能登。”当时吓得孩子们抱成一团,夫人委曲得哭了一夜。就这王芸生也没说一句软话。第二天写信,要送礼者派人取回礼物。

    在此之前,抗战初期,陈诚在武汉组织政治部班子,邀请王芸生出任第三厅宣传处长。王回答陈诚:“我信从司马迁一句话:戴盆何能望天。意思是说,我头上已经戴了新闻记者这个盆子,便看不见别的了。”陈诚说:“不要你办公,由你举荐一个副处长替你办公好了。”王芸生还是不答应。不久,陈诚又送来一个政治部设计委员会的聘书。做一个设计委员,不用上班,每月可白拿300元津贴。王芸生还是退回了聘书。

    后来,张治中任政治部部长,也送来过设计委员会的聘书,王芸生连信封都没打开,便退了回去。

    西谚说:“没有免费的午餐。”

    中国有俗话:“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王芸生坚持不拿官家的钱,是为了保持新闻独立思考、自主发言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