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微言】
“东方波尔多”的尴尬
作者:郑重
2014-12-11
13:29
来源:锐财经网
标签: 原创
酒业
核心观点:一座葡萄酒城,并非局限于幽暗的半地下酒庄。
郑重一直认为,相对于青岛,烟台市一座更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
大自然赐予的黄金纬度,让烟台这座城市拥有了与波尔多同等的浪漫气质,也有了一款号称百年的品牌的张裕葡萄酒。
“国际葡萄酒城”是烟台市的城市名片。烟台市为经营好这笔得来不易的无形资产煞费苦心。其目的就是将烟台打造成“东方波尔多”,最终与世界闻名的葡萄酒王国法国波尔多地区一比高低。
不过,在郑重看来,烟台做的还远远不够,还远远没有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更不要说发挥到极致了。
一个明显的佐证是,这座1987年10月被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正式宣布的亚洲唯一“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在旅人的眼睛里,只是“一个幽暗的半地下酒庄”。
来看看吧。在烟台第一海水浴场边上的国际会展馆广场入口处,一座类似雕塑的建筑立在那里,静静地俯视着这一切。建筑最上面是三个巨大的字母:OIV。这是“国际葡萄酒城”城徽,呈古铜色,已在烟台立了近30年。
离此不远,是位于张裕公司旧址院内的张裕葡萄酒博物馆。该馆主要由百年地下酒窖和展厅两部分组成。大酒窖深七米,建于1894年,1903年完工,历时11年,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窖。
烟台的葡萄酒城形象似乎仅限于此。游客从海陆空来到烟台,从落地一直到市区,几乎看不到什么葡萄酒的标志,除了街头少数葡萄酒的广告外,至今也没有一处以哪家葡萄酒企业命名的路、广场。
烟台作为一座国际葡萄酒城,确实缺少“葡萄酒文化”氛围。至少的一点,葡萄酒城应该满城都是葡萄酒的标志,比如葡萄模型、橡木桶模型、葡萄酒企业街道、葡萄酒企业广场,让游客一进城市,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葡萄酒外场氛围。
烟台显然没有做到。
当然,烟台官方是不认可郑重的说法的。
烟台市政府对外公开的宣传资料称,烟台葡萄酒企业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山东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8件。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烟台的张裕、威龙两个葡萄酒品牌再次成功入选,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66.94亿元、24.55亿元。
为解决葡萄酒灌装企业占比较大的问题,去年烟台市开展了“酒庄建设突破年”活动,以蓬莱葡萄酒庄产业集群、莱山院格庄瀑拉谷酒庄群、栖霞桃村楚留河酒庄群、招远将军岭酒庄四大板块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去年,莱山院格庄酒庄群开工建设酒庄9个;栖霞桃村酒庄群新完工酒庄2个,在建9个;总投资60亿元的张裕工业园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36亿元,4000亩酿酒葡萄种植和厂房框架施工已经结束。目前全市在建和已建成的酒庄总数达到50个。
目前,烟台张裕·卡斯特、中粮君顶、瑞事临、伊斯顿、海阳金鼎等一批风格迥异的酒庄纷纷崛起。从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到葡萄酒文化休闲,不仅延长了烟台市葡萄酒产业链,也使酒庄旅游渐成规模。今年,烟台市葡萄酒产业又被山东省旅游局列为“葡萄海岸酒庄休闲群”(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市)进行建设。
不过,这些显然不能与波尔多去比较。让郑重感到沮丧的是,一些企业名义上是做酒庄,实际上是在圈地做房地产。
当然,烟台葡萄酒产业的规模还算说得过去。官方的统计资料是,截至2013年,全市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52户,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实现产量33.14万千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29亿元、利润29.3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8.13%、53.48%和66.88%。
按照这个规模,烟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酒主产区之一。
郑重以为,规模只是一方面。酒企多了,酒庄多了,并不能代表酒文化的发展。
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的酒文化过于浅显,过于利益化。最根本的问题,是烟台的葡萄与葡萄酒的产业旅游显然还处于初级的开发阶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酒庄、酒堡很少,也没有真正形成互动互联的葡萄酒旅游产业链。
“国际葡萄酒城”的称谓也只停留在烟台的“城市名片”上。
郑重想提醒的是,国内葡萄酒大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很难做到国外的精工细作,动辄就几十万亩的葡萄园,不能保证葡萄品种的单一、产区的单一、采收季节的单一,过于工业化的酿造阻碍了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国产葡萄酒突围重点要靠品质而不是规模,这显然已经是业内的共识。
一个有力的佐证有两个,这是前段时间郑重在烟台调研时看到的:
今年6月在烟台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参展的企业大都是烟台当地的葡萄酒企业,几乎没见到国外的葡萄酒品牌参展,参展的展位更是比上年少了将近一半。
在烟台,随便走进几家大型商场就会发现,这座葡萄酒城同样是洋品牌的天下。一家大型商场的负责人告诉郑重,其进口葡萄酒有200多个品牌,大概1000多个品种,在销量方面,进口酒能占七成,而国产酒在三成左右。
这是不是打了烟台的脸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