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才是王道 ——从东阿阿胶看跨界

(2014-11-04 12:36:27)
标签:

东阿阿胶

阿胶

春都

多元化

行业

分类: 郑重心得

第一才是王道

——从东阿阿胶看跨界
作者:郑重

 2014-11-03 16:48

来源:锐财经网

 

     核心观点:东阿阿胶的案例说明,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能仍只热衷于“赚到现在的快钱”,却看不到输却未来的危机。


    突然想与朋友们聊聊跨界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与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先生的一次长谈。

    近期市场对秦玉峰先生有很多质疑,有一个质疑的声音是:东阿阿胶近年来闲置资金“颇多”,为何还要死守着阿胶产业,不拿出来去投入更多赚钱的行业?

    秦玉峰2006年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当时公司还比较赚钱的酒业等非阿胶行业产业一并砍掉,然后专心做阿胶。

    这显然与近两年企业界比较热的“跨界”背道而驰。

    跨界,这个看上去很时髦的词,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近段时间郑重粗略梳理,发现几乎90%以上的知名企业都在跨界,比如网易的丁磊、京东的刘强东,两位玩网络的高手现在已经养起了猪、种上了地;做电脑的联想则不仅做起了农业,甚至频频进军白酒业;同样进军农业的还有做地产起家的恒大,除了在农业大手笔的投入,恒大在太阳能行业也是投入了巨资;同样做地产的万达集团,也投入巨资进军电商,显然一副要将马云拼下去的劲头……

    很显然,在这些商业大佬们的心里,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他们做不好的项目。

    除了大公司,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也开始频频展开多元化经营,一看到赚钱的行业就想跨界。

    跨界,结果会如何?郑重人微言轻,不敢妄言。

    今天借用秦玉峰专心做阿胶的思路,以及过去几年来跨界企业的成败,与大家做个分享。


为何要跨界?

    企业家们为什么要去跨界?原因很多,郑重归纳,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钱赚。

    马云做电商赚了,而且赚的是大钱。所以很多企业包括个人感觉到这是商机,所以跟进来了,当然也包括前年还与马云打赌的王健林。

    比较热的是,这两年最热的“互联网思维”,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张口必是“互联网思维”,似乎离开“互联网思维”就永远只能停步不前或等死了。事实上,有不少动辄“互联网思维”的人连互联网是什么可能都搞不懂。

    第二,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个原因似乎更多些,也就是 “相关多元化”,通俗的说法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比如,建筑企业进入了房地产开发、建材等领域;五金贸易企业争抢上游的矿产资源;化工贸易企业进入了化工物流行业;商业企业则以资源共享为理由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银行则以交叉销售为出发点,进入了保险、理财行业……

    相关多元化的理论是,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有一个业务范围的有效半径,只有那些处于有效半径内的业务即相关行业,才可能与主业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范围经济优势。而这个业务半径则是由生产、技术和市场三方面的相似度和相关性决定的。

    第三,降低经营风险。

    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存在着各种风险,跨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降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第四,偶像的力量。

    毫无疑问,在人们眼中,杰克·韦尔奇这位号称“世界第一CEO”的老头是一位全能战士。全球化、服务、6西格玛、电子商务等,韦尔奇都无所不能,果真是没有边界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也。

    新一轮重商浪潮下的老板们,本来就一心要把企业做大,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要实现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如今,韦尔奇适时地指出一条叫做多元化的阳光大道。


跨界陷阱

    韦尔奇竟然能在十几个行业游刃有余、闲庭信步,我们凭什么不能?他老人家涉足十几个行业,我们适当地揽上几个行业总还可以吧。

    事实如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张瑞敏。

    一度是中国企业家代表人物的张瑞敏,若干年前就带着海尔走上了GE之路,除了冰箱,海尔已涉足计算机、空调、电视、物流、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等投资领域。

    目前的情况是,除了冰箱,海尔在其它行业几乎没有什么斩获。

    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时至今日,海尔药业依然作为不大,从品牌到技术并无建树,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电脑:截至目前,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投资。自海尔进入电脑市场以来,就一直持续大规模亏损,并且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

    最近传来的消息是,海尔大裁员,两年裁员将近3万人。

    还有春都。

    从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资产达29亿元。

    但是,短短几年的辉煌后,春都倏然跌入低谷,企业亏损额高达6.7亿元.上百条生产线全线停产,并且欠下13亿元的巨额债务。

    2009年郑重曾经造访计划二次创业的春都。当时的几位管理层痛惜不已:不懂的放弃掉进了多元化陷阱。在火腿肠成功后,春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增加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项产业,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收购了17家企业,结果是,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这些企业最后都成了春都巨大的包袱。

    当“双汇”等同类品牌杀入竞争的时候,春都已经拿不出资金参与竞争,终于无力回天。

    春兰也是一个例子。这个当年的空调行业大哥大,因为多元化经营,目前几乎没有了任何生息。

    实际上,跨界失败案例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力帆进军白酒业,史玉柱当年在巨人进军地产业。盲目跨界,前者最终导致酒厂关门,后者导致企业资金链条断裂,巨人轰然倒塌。


第一才是王道

    该不该跨界,让很多企业家都很纠结。

    上述的事例说明,跨界带来的,更多是企业的主业不清晰、发展战略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易培养。

    秦玉峰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向其它行业发展?很简单,东阿阿胶的优势就是阿胶,价值也是阿胶,我们将借势大健康潮流,紧紧围绕阿胶主业向上下游进行拓展。”

    2013年,东阿阿胶的阿胶块销售20多亿,成为目前中医药行业年销售额最大的单品。

    东阿阿胶的发展说明,聚焦一个行业,有助于实现行业主导,构筑经营壁垒。相反,进入多行业领域,进入别人把持的领域,会陷入被竞争主导,被别人标准牵制,被已有壁垒阻滞。

    有一个很明显的事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全球500强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能不跨界就不应跨界。因为专业性达到世界第一,才是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

    目前在中国企业凡是做跨界经营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做到世界第一,甚至至今还没有在除主业之外能够做到市场前三名的,“仅仅是赚到快钱而已”。

    从一般意义上说,机会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捕捉有限的机会,而很多跨界企业的衰败正是违反了这个原则,用有限的资源捕捉无限的机会,盲目收购企业,盲目新上项目,陷入机会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在机会面前,懂得放弃和取舍,让阿胶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东阿阿胶成功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说,韦尔奇成功了啊。事实上,一个企业做大是需要时间积累的,GE之所以能够胜任多元化战略,是因为他拥有100多年的资源积累,而其多元化背后有着精心构造的业务战略安排与控制体系。

    长大是企业永恒的命题。但从目前看来,根基不够厚实的企业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能仍只热衷于“赚到现在的快钱”,却看不到输却未来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