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夏这七年
郑重/文
加入华夏的那天记忆犹新。
2008年1月11日上午,从济南来北京,给水老大打了个电话,老大说下午要去天津,中午见个面吧。
那时候办公还在万达广场。
因为之前已经见过多次,彼此了解,没有那么多客套,老大说:“一直在找你呢。”恰好江兵来老大办公室,之前也是财经时报的同事,江兵也就成了我的入伙介绍人。
下午一上班,老大去天津,江兵领着我到人力资源部办理了入职手续,正式成为华夏人。
时间过得真快。
似乎就在转眼间,《华夏时报》7岁了,我呢,这个40多岁的老记者四舍五入一下,成为华夏人也是7年了。
前段时间,刘琦约我写一篇文字,感慨万千,却一时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一直拖到现在。
先说说刘琦吧。
刚加入报社的时候,刘琦就在地方部,那时候还是个很腼腆的小姑娘,不怎么说话。
在报社,刘琦是“元老”,在地方部,她也是“元老”了吧。地方部的领导换了几任,她一直没离开这个岗位,默默的为地方记者服务。
刘琦的工作应该很琐碎,帮地方上的同仁报销、走程序,从没见她烦过。这就是敬业吧。在我心里,这个后来我知道和我还是老乡的小姑娘,是个值得我尊敬的人。
七年时间,华夏时报从一份“新报”成长为一份财经类报纸里面的“佼佼者”,需要的是很多象刘琦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同仁。
去年,刘琦结婚,嫁给了同样老家在山东的山东小伙,我很荣幸的成了她在山东举行的婚礼上的证婚人。
有人说记者是青春饭。高强度的工作,绷紧的神经,常年睡眠不足,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众多的烦恼困扰着媒体人,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记者,更是感到力不从心。
昨天与圈内的一批朋友聚会,又有朋友问我:“老郑,都这么大年纪了,咋还这么卖力的写稿啊。”
查了查,还真是,5月份见报了8篇稿子,6月份半个月不到,又写了6篇了。
想想,还真是老了。记得刚加入报社那几年,加班加点赶稿子是正常的事情,经常会凌晨赶完稿子,洗个澡马上开车赶往下一个采访地,24小时没停歇的工作。最紧张的两年,座驾一年的公里数超过6万公里。
今年明显感觉到不如以前了,赶一个通宵的话,第二天可能会整天提不起精神。所以现在基本上是早睡早起,没有特殊情况,不敢去熬通宵了。
工作节奏似乎没怎么变。上周二赶火车倒灰机赶到内蒙采访,周四下午赶回济南,晚上又马不停蹄约了采访对象采访青岛港的事情,深夜11点半回到家,休息一会,泡杯茶,抓紧整理采访录音,到周五上午9点刚好赶完两篇稿子。
自己也在问自己:“为啥还这么干呢?”
想想,纯粹是喜欢,儿时的理想。
记得在初二写过一篇作文,写到我的理想的时候,我写的就是成为一名记者,用手中的笔把农村的一些不平写出来。在农村的这段生活,改变农村现状的想法不知不觉成了自己的目标。
后来参加工作,从农业银行再到市委的宣传部,从大众日报再到山东省政府调研室,从调研室再次回到媒体,实际上做的都是文字这一块,在调研室的时候更是经常有新闻调查类稿件发表,都没有离开过新闻这一行。
回过头想想,很荣幸的来到了华夏,跟着水老大做了7年的财经记者,不亏。
俗话说,七上八下,祝愿咱们的报纸再上一个新台阶,咱也跟着报纸多赚点银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