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崇洋媚外”
——与林尚玉先生商榷
郑重/文
“几个本土中小供应商联合要做大型家居连锁店,真是有些悲壮。”这是署名为联商网特约评论员林尚玉先生对嘉宜美公司的评论。
起因是媒体报道称,由多家曾多年服务宜家的供应商联合自立门户,试图克隆宜家家居门店模式,16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出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首店。林先生评论的标题是《我不看好嘉宜美,先天不足》。
对于林先生的观点,愚以为颇有偏激,值得商榷。
其一,结论过于武断。
林先生说:我不看好嘉宜美,先天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喊“彼可取而代之”多夸夸其谈,少有楚霸王项羽之业,即使是他,仍有乌江之刎,虽勇猛无匹却刚愎自用而误人误事,何况是几家普通的供应商因眼红嫉恨或自感利润单薄便揭竿而起的企业。因恨而起的商业模式容易短路,与热爱一个行当或模式的创业创新是截然不同的。
本人多次采访嘉宜美创办人并深入企业调研多次,其股东不仅有做家具产业30年之久的耐力木业集团,又有包括中国家具销售商联合会会长李俊明在内的多家家居销售企业,十多位股东准备三年,属于强强联合,当然非草台班子所能比拟。
林先生未经调研就匆匆下此结论,是为武断。
其二,“崇洋媚外”不可取。
林先生在评论中说,宜家之所以是宜家,卖场动线与店面VI等固然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属于“硬宜家”的部分,相对容易复制。但最重要的是,它来自瑞典那样居民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度,又早年积累在消费者DIY兴趣浓厚的欧美市场,即使到了中国,它仍然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宜家风格,比如卖场里的床和沙发任消费者休息等。光凭这一点,中国的卖场就学不会,也不愿学,因为投资人和老板们的严谨、理性和习惯。
林先生还说,而拷问中国家居连锁业的是,除了宜家,还有谁?百安居吗,特力屋,美凯龙还是好美家?很难再找出其他三四家同级别的家居连锁了;尽管如此,也还都是外资或合资连锁。几个本土中小供应商联合要做大型家居连锁店,真是有些悲壮。
宜家当然有其独到、成功之处,但由此就推断出中国没有企业能够超越宜家显然是“崇洋媚外”心理在作祟。
再则,林先生应该清楚的是,中国的代工企业一直饱受外企盘剥压榨。今年4月,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决定在年内关闭其在华惟一一家直属工厂,这一决定正产生“蝴蝶效应”。据报道,日前,包括上海漫浪纺织品有限公司在内的10家原本为阿迪达斯提供服务的代工厂称接到了其将终止代工合同的通知。
看似并不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却使代工厂的困境暴露无遗。
“双方资金、实力的巨大悬殊,注定了中小企业面对这些零售巨鳄时是耗不起的,要么忍辱负重继续合作,要么彻底决裂。”曹跃伟认为,跨国零售巨头和中小供货企业间的实力悬殊使得零供矛盾激化至顶峰。“洋巨头”凭借品牌优势,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而在零售商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链条中,供应商脱离零售商的成本代价将会极高;一旦彻底决裂,不仅大部分货款无法追回,供应商前期的投入也都将打“水漂”。
在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看来,消费品代工厂大面积倒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似阿迪达斯这样的外资制造业撤离的案例将越来越多,中国代工产业亟须转型。
林先生应该明白,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外部订单的代工厂若不能转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惨遭淘汰。代工企业转型,尤其是向自主品牌的生产转型是实体经济必须要走的路。
其实,嘉宜美目前不仅拥有一流的工厂,而且在俄罗斯、美国也已经设立了工厂以及卖场,其根据国人消费习惯开发出的一套全新的家居卖场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备。嘉宜美不是宜家,嘉宜美就是嘉宜美,中国的嘉宜美。我相信,只要他们自强自立,肯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三,悲观论。
林先生评论说,“不要动辄自己干,有大风险。”
在林先生看来,最好的零供方式,可能是各安天命。理想的供应商基本上不是成为零售商,它更专业有效的价值是帮助零售商共同完善流通产业链,服务顾客;更好的零售商亦有发掘更好供应商的使命。
嘉宜美合资班底更聪明的选择,或许是成为更好的供应商及其群体联盟,或者参与扶持其他家居卖场,或者开好自己的专卖店连锁,而非想象中的自己+N品牌,然后要成为宜家第二,号称3年内达200家——这太耸人听闻了。实际上,它若坚信自己能够成功,那等于认同和必然效仿宜家未来与供应商关系,殊不知穷人翻身比地主更可怕。
在这一点上,林先生的评论甚至让人“气愤”。
宜家也是一步步做起来的,国内的民营企业也有很多一步步强大起来。面对嘉宜美公司这批准备为中国的消费者做点实事,为振兴民族产业奋力一搏的精神,你下此论调,实在让人汗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