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最深的平淡故事

标签:
女护士基督徒平淡是真情感 |
分类: 郑重心得 |
记忆里最深的平淡故事
郑重/文
因为人们都在思考她讲的事,和她说的话,忘了鼓掌……
在我们人间,使我们忘了鼓掌的事已少了;而我们大鼓起掌时针的就是那么由衷的吗?
很多故事,读过后记忆里留不下一点痕迹。有些故事,看似平淡,却总是在记忆里打下深深地烙印。
就如臧克家的诗: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今天早晨,应该说是上午醒来的时候已经是11点了。连续几天的忙碌,想放松下自己紧绷的神经,于是,一觉到中午。
伸一个懒腰,依靠在床上,点燃一支烟,看香烟袅袅飘散,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平淡安详的。
平淡是真。而平淡的故事才是记忆里最深的印记。
这一天前,招远金矿灾祸刚刚让十六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无尽的黑暗里。而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让甘肃的那个县城数千条生命埋在黑暗中不知死活。去年以来,多灾多难的世界,让人们益发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珍贵的生命,其实在平淡里才是真正的福。
人生无常。更应珍惜。
想起了许久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平淡的故事。
故事的地点,是一个乡村的医院。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即将离世的父亲,一位在这所乡村医院里工作的医生,还有一位讲这故事的护士。
在乡村的医院里,有一位父亲要死了。但他顽强的坚持着不死。其坚持好比夕阳之不甘堕落。在自然界它体现在一小时内。相对于那位父亲,它将延长至十余小时。
生命在那一种情况下执拗又脆弱。
护士明白这一点。
医生更明白这一点。
那位父亲死不瞑目的原因不是由于身后的财产。他是果农,除了自家屋后院子里刚刚结了果地几十棵果树,他再无任何财产。
除了他的儿子,他在这个世界上也再无任何亲人。
他坚持着不死是希望临死前再见一眼他的儿子。
他也没有什么重要之事叮嘱他的儿子。
他只不过就是希望临死前再见一眼他的儿子,再握一握儿子的手……
事实上他当时已不能说出话来。
他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昏迷。两阵昏迷之间的清醒越来越短……
但他的儿子远在俄亥俄州。
医院已经替他发出了电报——打长途电话未寻找到那儿子,电报就一定会及时送达那儿子的手中么?即使及时达了,估计他也只能买到第二天的机票了。下了飞机后,他要再乘四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来到他父亲身旁……
而他父亲真的竟能坚持那么久吗?
濒死的生命坚持不死的现象,令人肃然也令人怜悯。而且,那么的令人无奈……
夕阳是终于放弃他的坚持了,坠落不见了。
令人联想到晏殊的诗句——“无限年光有限身”,“夕阳西下几时回”?
但是那位父亲仍在顽强地与死亡对峙着。那一种对峙注定了绝无获胜的机会,因而没有本能以外的任何意义……
黄昏的余晖映入病房,像橘色的纱,罩在病床上,罩在那位父亲的身上、脸上……
病房里寂静悄悄的。
最适合人咽最后一口气的那一种寂静……
那位父亲只剩下几口气了。他喉间呼呼作喘,胸脯高起深伏,极其舍不得地运用他的每一口气。每一口气对他都是无比宝贵的。呼吸已仅仅是呼出着生命之气。
那是看了令人非常难过的“节省”。
分明的,他已处在弥留之际。
他闭着眼睛,徒劳地做最后坚持。
他看去昏迷着,实则特别清醒。那清醒时生命在大脑领域的回光返照。
门轻轻地开了。
有人走入病房。脚步声一直走到了他的病床边。
那是他在绝望中一直不肯稍微放松的期盼。
除了儿子,那会是谁呢?
这是脆弱的生命做出了奇迹般的反应——他突然伸出一只手向床边抓去。而且,那么的巧,他抓住了中年医生的手……
“儿子!……”
他竟说出了话,那是他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
一滴老泪从他眼角挤了出来……
他已无力睁开双眼最后看他的“儿子”一眼了……
他的手将医生的手抓得那么紧,那么紧……
年轻的女护士是个医生一道进入病房的。濒死者始料不及的反应使她呆愣住。而她自己紧接着做出的反应是——跨前一步,打算拨开濒死者的手,使医生获得“解放”。
但医生的目光及时制止了她。
医生缓缓俯下身,在那位父亲的额上吻了一下。接着又将嘴凑向那位父亲的耳,低声说:“亲爱的父亲。是的,是我,您的儿子。”
医生直起腰,又以目光示意护士替他搬过去一把椅子。
在年轻女护士的注视之下,医生坐在椅子上了。那样,濒死者的手和医生的手,就可以放在床边了。医生并且将自己的另一只手,轻轻捂在当他是“儿子”的那位父亲的手上。
他示意护士离去。
三十几年后,当护士回忆这件事时,她写的一段话是:“我觉得我不是走出病房的,而是像空气一样飘出去的,唯恐哪怕是最轻微的脚步声,也会使那位临死的老人突然睁开双眼。我觉得彷佛是上帝将我的身体托离了地面……”
夜晚从病房里收回了黄昏橘色的余晖。
年轻的女护士从病房外望见医生的坐姿那么端正,一动不动。
她知道,那一天是医生十周年纪念日。他亲爱的妻子正等待着他回家共同庆贺一番。
黎明了——医生还坐在病床边……
因为他觉得握住他手的那只手,并没变硬变冷……
到了下午,那只手才变硬变冷。
而医生几乎坐了近二十个小时……
他的手臂早已麻木了,他的双腿早已僵了,他已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了,是被别人搀扶起来的……
院长感动地说:“我认为你是很虔诚的基督徒。”
那医生平淡的回答:“我不是基督徒。不是上帝要求我的。是我自己要求我的。”
三十几年以后,当年年轻的护士变成了一位老护士。在她退休那一天,人们用“天使般的心”赞美她那颗充满着爱的护士的心时,她讲了以上一件让她终生难忘的事……
最后她以平淡的语调说:“我也不是基督徒。有时我们自己的心要求我们做的,比上帝用他的信条要求我们做的更情愿。仁爱是人间的事。而我们有幸是人。所以我们比上帝更需要仁爱。也应该比上帝更肯给予。”
没有掌声。
因为人们都在思考她讲的事,和她说的话,忘了鼓掌……
在我们人间,使我们忘了鼓掌的事已少了;而我们大鼓起掌时针的就是那么由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