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闯出“全国海蜇第一村”

(2010-04-23 21:34:40)
标签:

海蜇加工

鱼贩

泥腿子

王尔庄

越南

分类: 郑重看三农
闯出“全国海蜇第一村”
    北起辽东半岛,沿海岸线向南直至越南等地的一个个渔港,到处都有加工贩运海蜇的山东王尔庄人,为其打工的外国人每年不下3000。小小一个旮旯里的村民———
闯出“全国海蜇第一村”

郑重/文

  
    哪里有海蛰,哪里就有王尔庄人
    11月中旬开始,正是辽东半岛著名的渔港———大连旅顺口出产海蜇的旺季。当地渔民说,加工贩运海蜇的大都是来自山东省沾化县的王尔庄村。
    在旅顺口收购海蜇的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军说:“温州人说过,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我可以自豪地说,哪里有海蜇,哪里就有王尔庄人;哪个城市有水产品市场,哪里就有王尔庄的经营者!”
    沾化县冯家镇党委书记马云国介绍,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目前日平均交易额达到300多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这个村有20多名村民经常往来于越南、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坐飞机去外国谈生意是寻常业务。一年中,被他们雇佣加工海蜇的外国人不低于3000,年出口海蜇创汇达4000万美元。
    近海资源渐趋枯竭,面临窘境的王尔庄人选择了“闯”市场
    王尔庄村是小小一个“旮旯村”,坐落在沾化县北部冯家镇密集村落的中心,进村道路很不方便。而且,该村距海50多公里,不沿码头,不靠干线,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早先靠十几条渔船顺秦口河而下渤海捕鱼捞虾,补贴全村大半生计。近海资源渐趋枯竭后,小船驶不进深海,养殖又无条件,面临窘境的王尔庄人选择了“闯”市场。
    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军是率先干鱼贩生意的一个。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到过沈阳、长春、通化、内蒙古等地,尽管挣钱不多,但是掌握了市场信息,积累了不少经验。
    1992年,机遇终于降临。那一年,渤海湾海蜇大丰收,看着成箱成筐的海蜇被外地人低价收走,多年闯荡海产品市场的王尔庄人捕捉到了商机,开始三个人一堆、五个人一伙地做海蜇生意。田明军当初与人合伙将海蜇贩运到河南商丘,仅仅卖了18桶就挣了1万多元。
    初试成功,王尔庄人又搞起了海蜇加工贩运。他们把收购来的海蜇就地加工后,再转卖到北京、天津、上海、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当年就出现了20多个“万元户”,有两个大户收入还突破了10万元。到了这年底,全村冒出100多个海蜇加工贩运户,1996年达到了300多户。
    吃了不熟悉国际行情的大亏,王尔庄人奋起进军国际市场
    当时,全国最大的海蜇市场是辽宁省营口市的盖州县城北海市场。由于王尔庄人干的海蜇生意特别大,成了盖州最大、最稳定的经营主顾。长年累月地往盖州跑,王尔庄人开始合计了,何不在自己村里建一个市场呢?小生意就在家门口做,大生意再往外地跑。
    1997年,冯家镇实现村村通油路,阴雨天货物运输问题解决了,加上村里海蜇生意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渐渐成了海蜇市场的新霸主。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我们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田明军说,这一年,海蜇行情一路下跌,王尔庄村的海蜇加工贩运户亏了大本。一向认为能把握市场行情的王尔庄人急了眼,经过对上海、大连市场的调查了解才发现,是吃了不熟悉国际行情的大亏。原来,东南亚沿海出了难得的蜇汛,韩国、日本鱼贩大量往中国运销,致使国内海蜇市场价格大跌。虽然生意赔了本,但是也把王尔庄的“海蜇商”们打醒了。支部村委一班人痛定思痛,决定重整旗鼓,向国际市场进军。
    2000年,首批5个海蜇经销大户拿到了越南和缅甸的商务签证。初次踏上异国土地,他们简直惊呆了,近海的海蜇漂来漂去,多得渔民都不愿打捞。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当地人只知捕捞,不懂得加工技术,而且劳动力价格仅是国内的一半。就这样,他们通过中国使馆的两名翻译,雇上十几个民工,就地加工,随后装船运往国内销售。田明军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从越南运回国内的成品海蜇就有1500吨。
    从“泥腿子”到“正规军”,王尔庄人变身为国际公司的股东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王尔庄人又把收购加工市场扩展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到2002年,王尔庄村就成了一年四季“全天候”市场,2003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来自广东、福建、辽宁等省市的客商纷纷租下店铺,成为王尔庄的一员。王尔庄则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目前全村80%的村民都做了海蜇生意,还自发组织起一个个“联合体”。
    王尔庄人在市场竞争中认识到,要进一步发展,就得从“泥腿子”变成“正规军”。村两委班子召开党员和民主议事会,商议把小“联合体”聚集起来,建立股份公司,完善管理经营体制,统一注册商标和包装,做大海蜇生意。今年5月,王尔庄村的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正式开通,给王尔庄村人增添了一条了解市场信息的新渠道。经过村两委发动,不到一个月就融资1亿多元,注册成立了“沾化县王尔庄海产品有限公司”,老少爷们摇身一变,又成了国际公司的股东。
    前几日,越南南定省海蜇批发加工基地专门派人给王尔庄村民送来了一个1米半长的精致帆船模型,表示与王尔庄人合作的诚意。据越南友人讲,在南定省海蜇加工基地,王尔庄人成了中国人的代表,像田明军、王书欣等购销大户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好朋友。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4年12月13日 第三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