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解农民心
郑重/文
张洪波带领中澳集团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一年纯赚8万元,是老实本分的马德昌3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别说8万,一年下来能吃饱饭,家里没有饥荒(债务)就算是好日子了。”这位山东省庆云县马徐村的农民站在自家的鸭棚前,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庆云曾经是一个穷困县。这个地处鲁冀交界、人口仅有30万的县是山东省最后一个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地方,因“边、小、穷”而闻名,一度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2003年春天,马德昌与山东中澳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开始养肉鸭。他家的鸭棚就建在村里统一规划的养殖小区里,小区的名字叫“中澳集团马徐基地”。现在,在基地养鸭子的农户已经有30多个。
“能大着胆子养鸭子,是因为和中澳集团签了合同。”马德昌说,“没有中澳集团,俺说啥也不敢养鸭子。”按照合同,中澳集团向养鸭户统一供应鸭苗、饲料、兽药,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鸭苗、饲料和兽药的供应是赊销,技术服务免费,等鸭子回收的时候,扣除赊销费用,就是养鸭户的纯利润。
“不光是没有风险,还省心。”养了4棚鸭子的马德昌说,“俺们只是负责喂喂鸭子,一批鸭子出栏,到中澳集团领钱就行了。”
和马德昌一样,现在庆云县已经有9000多户农民通过养肉鸭摆脱了贫困。“富起来是每一个农民的梦想。”坐在刚刚落成的中澳大厦装饰考究的办公室里,张洪波说,“我也是个农民,所以特别了解农民心里想什么。”
作为拥有12亿元资产的中澳集团的董事长,张洪波1987年创业时与大部分处在贫困中的农民一样,用当地的话说,是“穷得叮当响。”因为家里穷,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居然回到了自己的村子——庆云县庆云镇张桃符村。“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富起来,成为万元户。”他说,那时侯其实已经没有了什么理想,就是要赚钱,摆脱贫困。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致富太难了。
“靠几亩地种粮食、种棉花,想富起来根本没门。想做生意,没有本钱;想上项目,没有技术。另外,村子里还没有什么副业。”张洪波认为这是现在还处在贫困中的农民朋友的主要原因。
窝在家里不行,出外打工成了唯一的出路。在当时,能走出村子到外地打工也需要胆量。张洪波选择了离庆云比较近的天津。“光靠打工想成为万元户是不可能的,我出外打工的目的是找项目,学技术。”他选择了一家养鸡场当工人。
张洪波在养鸡场干了将近两年,那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养鸡技术的过程。准备离开养鸡场结算工资时,21岁的他请求老板用300只肉食鸡苗代替工资发给了他,然后带着那些鸡苗回到了家乡。
鸡苗带回家,张洪波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因为当时附近还没有听说哪户人家靠养鸡致富的。由于防疫技术不过关,张洪波的鸡闹鸡瘟死了100多只。他买来一些技术书籍,终于掌握了一整套养鸡技术,并不断研修,多次参加技术培训、考试,取得了畜牧师资格证书。到1997年,张洪波的养殖场已经颇具规模,在场里正常上班的员工有30多人,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状元,并且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庄有200多户农民成了养鸡专业户。
这一年,张洪波被评为“德州市农村科技大王”。因为他,整个庆云县都扬眉吐气。为了调动农民养鸡致富的积极性,县政府甚至在县城南大门立起了一个数十米高的大公鸡。张洪波的致富经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搞起了养殖业。
但对于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的庆云县农民来说,想像张洪波一样发展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资金、技术都是问题。”张洪波说,“更大的问题是市场,到哪里去卖。”张洪波萌生了办一个大型养殖场,为想养鸡致富的农民提供帮助的念头。
庆云县有一个国有企业——康源集团良种肉鸡加工厂。由于经营不善,到1998年已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很多厂房设备闲置。经过考察,张洪波决定买断这家企业,把自己的事业搬到县城来。
“买断”这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张洪波自己都手心都捏汉,从办一个养殖场突然接触到买断企业的层面,毕竟跨越太大了。
“刚开始不敢买,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就先租赁了一个车间,把在村里的养殖厂搬来了一部分。办好一个,再租一个,逐步把全部厂子买了下来。”张洪波说着当时的小心翼翼。
那时的张洪波还是个标准的农民形象,冬天到县城办事,或者去银行跑贷款,都是穿着个黄军大衣,有时在银行门口等人家,半天半天的等。
艺高人胆大。小规模租赁了一段时间后,张洪波果断拿出全部资金兼并了这家国有企业,并命名为德州中澳禽业有限公司。
当时上这个项目,包括现在的肉鸭、肉兔项目,目的就是帮助农民上养殖项目。让想上项目的农民大胆上项目,企业也借此快速发展规模。”基于这一点,张洪波从组建中澳禽业开始,就实行了“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养鸭(鸡)。
现在,由中澳集团首创的“1235”订单养殖模式已经走向全国。鉴于中澳集团在扶贫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举办的中国扶贫开发20周年大型表彰暨文艺晚会上,特邀张洪波作为全国扶贫龙头企业代表在中央电视台表彰会现场作经验介绍。
怀着一个脱贫的最初的梦想,张洪波一步步走来,他的梦想逐渐升华,从万元户到亿万富翁,从做好一个企业到农民致富。作为企业家的责任感在张洪波身上尤显沉重,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掌舵着农业企业,他对农民的感情尤其深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