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行百里而半九十

(2010-12-16 11:53:55)
标签:

程婴

秀场

《赵氏孤儿》

《雷雨》

娱乐

前些时日,冯小刚导演偕徐帆盛装出席金马奖空手而归,本来就有些窝火,偏偏评奖方又不知死活的补上一枪,冯导彻底发飙。

本来,奖项属谁是“仁者见仁”的选择,最怕评奖方画蛇添足的解释,何况是“徐帆演得过火”的“恶言中伤”。

“恶言”也分两种,一种是逆耳忠言,苦口良药,一种是心虚没底气的自圆其说,这次的“过火”更像是后一种。

过不过火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要看剧情的发展、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征。“守着废墟过了三十年”的元妮有充分的理由过火。就像是《雷雨》,秘密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三死两疯,没有人说曹禺过火,这反而是这出人生大悲剧最恰切的表现形式。

 

《赵氏孤儿》的故事架构与《雷雨》如出一辙,全篇三分之二都在积蓄力量,就等着最后一刻雷霆万钧的火山喷发。但遗憾的是,这把火却没烧起来,再最应该“过火”的时候,《赵氏孤儿》的结尾温吞地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火热的烫,也没有凛冽的寒。

我不太同意,这是陈凯歌的又一次滑铁卢,他的方向没错,问题是没能把正确的方向一以贯之。

对《赵氏孤儿》的前三分之二,我是非常喜欢的。最可贵的一处,是陈凯歌没将古书上的人物按照忠奸善恶来对号入座,屠岸贾不是被历史凝固化的小人佞臣,而是威风凛凛的将军和爱意拳拳的慈父。赵盾和赵穿也不是无可指责,父子俩一个老辣威严,一个气盛冲动,但不变的是那盛气凌人的劲头,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屠岸贾的怨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何况是至今两千多年的遥远春秋,那时候为了尊严和信义而抹脖子是家常便饭,放在现代人眼中就是天方夜谭。我不是否认“一诺千金”在历史上存在的真实性,但是这并不附合现代人对人性的理解。这可能是我们文化的不幸,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想,这也是名著不断翻拍的意义所在。翻拍不是为了复原,因为不可能复原,高明的电脑技术也许能复原从前的环境、陈设和生活点滴,但却不能复原彼时社会心理的潜流和建于其上的世态人心。所以,翻拍的意义不在复原,而在于阐释,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打量、理解甚至重新演绎。最理想的名著翻拍的状态是,每一版的翻拍都渗透着现代的价值观,甚至是主创人员对名著的个人化理解。这种重新演绎可能是偏差的,可能是突兀的,但它是鲜活的时代脉搏和时间印记。

不管是名著还是史书,他们对历史和人物的阐述不管多么正统,但终究是一家之言,不能因为他们“资格老”便必须亦步亦趋,对于人性,每个人的理解是平等的,与时间无关。

 

回到《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身上依然能看到史书上描写的春秋气节,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越和颠覆,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准上的合理化想像。譬如说程婴,史书上义无反顾的“以子易子”虽然荡气回肠,但是与人性不合。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对程婴步步为营的改造。从被动趟入浑水,到最后“主动”交出孩子,每一个转折都有扎实的心理和剧情的支撑。剧中最华彩的一笔是当程婴和韩厥向“赵孤”合盘托出的时候,却被程勃当成是父亲为了阻止他上战场而编出的离奇故事,最后,苦等十五年,业已白发苍苍的程婴长叹一声,“这样的故事没人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可惜,也是最后一个。

从屠岸贾设计在战场上借刀杀人开始,电影就失控了,陈凯歌犯了吴宇森的错误,把生死只在一线之间的战场变成展露个人英明神武的秀场和衬托人物情感的幕布,战场可以当成幕布,但前提是幕布的颜色不能被任意涂抹,从而失去了对战场真实的还原和尊重。电影中的战场哪里像两军交战,简直就是微型版的剿灭山贼。

 

《赵氏孤儿》的行进过程就像在介绍一个“美女”的出场,这个美女的身段窈窕,衣带飘飘,配饰脱俗,吊足人们的胃口,但是面纱揭下的那一刻,鸦雀无声,因为不是想像中的绝世美女,不过是平庸相貌的邻家妇人。于是,之前的身段、衣带和配饰都成了一种无声的讽刺。

赵氏孤儿是个重量级的秘密,阴谋,灭门,十五年的等待与仇恨,人性的专注与变异,秘密揭晓后心理的震荡,这个秘密就像一个湍急的漩涡,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每个人都可能粉身碎骨。《赵氏孤儿》的结尾应该是一场心理大戏,是仇和爱的巨大的心理碰撞,最后撞击出眩人耳目的声响与火花。

可惜,这一切在电影里都找不到,“以人为本”了一晚上,最后掉进了复仇的庸俗模式,每个人物就像木偶和傀儡,机械着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还不合时宜地插入了一场“打戏”,最后宝剑互插的pose像无趣的宗教仪式,味同嚼腊。

前两天,网上流出了《赵氏孤儿》的另一版“韩厥烧画”的结局,据说陈凯歌属意于此,而被投资商强行舍弃。没有看到这个结局的全貌,不好评价,但应该比正式版的结局憾动人心。但即使如此,这个结局依然是对“赵氏孤儿”这一绝佳悲剧的重大浪费,因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就在“复仇”上,放弃复仇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故事的精华。

 

行百里而半九十,这是我在走出电影院后,脑中飘过的第一个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有距离的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