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酒,豆浆,威士忌

(2010-10-10 14:40:29)
标签:

线人

狄仁杰

风声

商业电影

娱乐

从某种程度上讲,《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风声》是同一种类型的好电影。

契诃夫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在第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在之后的情节中就一定要开枪,否则那把枪就失去了价值。

《狄》和《风》都秉承了这一原则,都讲了一个布局严整、情节环环相扣的好故事。但问题是,结局足够精彩,是否就能掩盖住布局阶段的苍白呢?

刚刚看过《狄仁杰》不到十天,我还清楚记得观看电影前2/3的糟糕感觉,我觉得徐克完全是迷失在各种流行元索的拼贴组合之中,有中国传统的功夫和神怪,有西方“福尔摩斯式”的科学主义和理性精神,有宫庭政治的权谋斗争,当然,还有百搭的爱情。

当然,在这些庞杂的“饺子馅”外面,有一个华丽的铰子皮。我第一次觉得大片们昂贵的制作费用花到了实处,我也第一次觉得大银幕上可看的东西那么多,不说别的,就说刘嘉玲身上的每一套戏服,都能抓住我几秒钟的目光。尤其是她抱着将死的李冰冰的那一套,一个个饱满艳丽的玫瑰大面积地铺在台阶上,华丽而哀伤。

如果不是结尾的华丽收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八个字就会成为我对电影的定评。用大面积闪回的方式来重组故事,这是注重悬念的电影的经典套路,这是极为讨巧的手法,也是屡试不爽的妙药灵丹。不管是《风声》还是《狄仁杰》,从中都受益良多。

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效果,通常是时间上越近,就越清晰,而且之前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之后信息的制约。就像谈恋爱,如果结局是美满的,那回忆过往的总总,苦涩也会咂出甜味,如果结局是悲惨的,再幸福的时刻在你眼中也隐含着不详的预兆。

所以,这种为你理清故事脉络的方式便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十几分钟无懈可击的推理和精心提炼的故事给你留下一个“原来如此”的最终印像,从而覆盖了几十分钟甚至一百分钟的故事的展开过程,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完美幻觉”。

有的电影就像老酒,初喝平淡无奇,一直到最后一口才芳香醇厚,回味无穷;有的电影就像没搅匀的豆浆,糖全沉在底下,前面不甜,后面甜死你。老酒就像纯正文艺片,没拌匀的豆浆就像憋脚的文艺片。但《风声》和《狄仁杰》这类纯正的商业电影既不该是老酒,也不应该是豆浆,而应该是辣口爽心的威士忌和伏特加。

有无数的商业经典珠玉在前,远有侏罗纪公园、终结者系列、泰坦尼克,近有在国内刚刚加入四亿俱乐部的《盗梦空间》,我们不能说每一分钟每一个镜头都让人血脉贲张,但是它们始终操控着观者的情绪和情感脉络,情节桥段既为整体部局服务,又独具魅力。而这正是我们的商业电影所缺乏的。即使是《狄仁杰》和《风声》,这些在华语商业电影中堪称翘楚的明珠。

 

如果要在《狄仁杰》与《风声》中排个先后,我会选《风声》,因为相比《狄》,《风声》中投射了更多的人性因素。

在好故事和好人物之间,我一定会选择好人物。故事只是人物的环境和幕布,人物才是灵魂和核心。我们说好莱坞电影是流水线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被抽空的。当然,每个人物都有动机,但是每个动机都是那么机械和敷衍。可以说,这种“流水线”特质被《狄仁杰》一点不露地继承下来。每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符号意义,在人物动机上浅尝辄止,不肯深入半步。整个电影看下来,称得上稍有个性特色的只有武则天,其他人都是提线木偶,连狄仁杰也不例外。

故事再精彩,都是表层的,人物的心理与动机才是故事得以展开的深层动机,《盗梦空间》里,如果删去主人公与妻子的支线,你能想像对电影的伤害有多大吗?

 

最近看了《线人》,我觉得是华语影坛近年来不多见的商业精品,电影几乎满足了我对商业电影的所有想像,流畅的故事、极富张力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心理的纠结,出众的表演,人文的关怀。

非常推荐《线人》,林超贤导演,谢霆锋、张家辉、桂纶镁领衔主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身受感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