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玉金玉良缘宝钗木石前盟文化 |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之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曹雪芹的这阙《终身误》明白无误地“剧透”了宝黛钗这场感情大戏的最终走向,黛死、钗嫁(也有一种说法是黛玉出嫁,形式虽异但本质相同)成为定论。但黛死与钗嫁何为因,何为果,成书以来却一直争执不休。
高鄂的“钗嫁黛死”流传甚广,我倒觉得“黛死钗嫁”更加符合曹雪芹的本意,理由就是《终身误》中的四个字,美中不足。
高鄂的续书中,把宝玉失玉当成解开“黛钗困局”的一把钥匙,凤姐献出“狸猫换太子”的计策,贾母最终拍板。于是,疯疯癫癫的宝玉就把宝钗当成黛玉,高高兴兴地娶回了家。
问题是,宝玉不会疯疯傻傻的一辈子,他总有清醒的那一天。当这个瞒天的大谎被戳破的时候,宝玉当做何想?木已成舟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佳人已逝,而且是因为自己含恨而终。如果我是宝玉,第一反应是恨,恨所有逼死黛玉的至亲,第二便是报复,毁了自己是最彻底的报复方式,遁了空门、一走了之是个最现成的选择。但是这种恶毒的怨念似乎与《红楼》整个“看破”的意境大相迳庭,也有落了下乘的感觉。
也有另一种可能,宝玉哭过闹过祭拜过之后,回到现实,接受家人的安排。
这种推论并非没有可能,宝玉对所钟爱的女子们持一种消极的珍惜态度,说到底,宝玉还是一个水性的男孩儿,而不是一个刚性的男人,宁折不弯、以死相争不是他做人的路数。金钏儿死了,宝玉连公开的悼念都不敢,只能在私下里偷抹眼泪;晴雯被逐,也没见他做任何挽回的努力;甚至是蒋玉函的下落,在贾政的呵斥下也孬种地间接承认。由此可见,宝玉的个性的软弱的,他只能算是纯美世界的发现者,欣赏者,而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保护神。
一次退让,就意味着次次退让,黛玉自是不同旁人,但死亡已不可挽回,不接受也得接受。但是,在如此反常状态下催生的婚姻经得起“美中不足”四个字吗?“美中不足”的重点在“美”,“不足”是细支末节。意思是和宝钗的婚姻在总体上是和谐美满的,小有瑕疵。难道这披着欺骗外衣的金玉良缘就是“美”,而被牺牲的木石前盟仅能称得上是“不足”吗? 这样的宝玉是不是太没良心了?
宝钗再好,但是被强加、被欺骗的性质也会改变宝玉对宝钗的认知。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方式的问题。徐志摩骂张幼仪是土包子,拼命跟她离婚,离了婚两人反而成为知心朋友。就是因为在婚姻关系中,张幼仪成为一种让徐深恶痛绝的象征。摆脱婚姻后,包办婚姻的象征没有了,张的人性的东西反而凸显出来,两人关系紧张感便消失了。
难保宝玉对宝钗的感觉不会发生“徐志摩式”的异化,到那时,就连当初让他心动的“雪白的膀子”,都可能成为害死黛玉的帮凶。
当然,也不能忽视宝玉对于钟爱女性的“零免疫”能力。
第一,宝钗是宝玉所钟爱的女孩儿,在早期的时候,宝玉也不是没做过“钗黛同归”的美梦;第二,宝玉的梦想是大观园永不消逝,而现实是,那些他钟爱的女孩儿或嫁人,或夭亡,那个乌托邦的美梦已然荡然无存,宝钗是最后一片净土,宝玉有理由好好珍惜;第三,宝钗绝对比黛玉更适合作传统意义上的妻子,又管家,又体贴,让宝玉感觉到“举案齐眉”的幸福绝对是有可能的;第四,宝玉其实是个心思缜密、通情达理的人,这一点通常为人所忽视,出于对宝钗的珍爱,他可以看得清楚宝钗在这场婚姻中的实际位置,从而不会把黛玉的死迁怒于宝钗。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场婚姻也是一场欺骗,而且付出了无可挽回的代价,这种恨意是不会从宝玉的灵魂深处抹去的。但是细细品读《终身误》,你读不出一丝怨恨的感觉,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感叹。
所以,我的结论是,黛玉的死亡没有那么多的阴谋和算计,只是无可奈何的寿终正寝。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齐眉举案。但幸福的背后是巨大的情感黑洞,金玉良缘非但没有愈合木石前盟的伤口,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深。金玉良缘越“美”,越能反衬出缺失木石前盟的“不足”。
终至一天,宝玉悄无声息地出走,跟在一僧一道的背后,带着对黛玉的爱,看破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