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为国家:观《叶问2》

(2010-05-02 13:50:10)
标签:

叶问2

国家观念

家庭观念

大写

洪震南

中国

杂谈

何为国?何为家?何为国家?

在统治者的眼中,家只是巩固统治的工具。一言蔽之,就是孔老夫子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只有在家里做孝顺的儿子,在社会上才能做愚顺的臣民。

在《叶问2》中,洪震南为我们演绎了别一种“国家”。

平日里,忍气吞声,任由外国“鬼头”蚕食鲸吞,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小鱼吃虾米”的恶霸习气,仗着人多势众武功高,大收同行的保护费。但不管是仰人鼻息,还是以强凌弱,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那个九口之家。

就像金山找的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给这个小子(黄梁)找个老婆,他就不再那么好勇斗恨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庭是男人责无旁贷的重担。家是男人休息的港湾,家也是男人不惜一切保护的小窝。

家庭也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家庭观念植根于不同的土壤,美国家庭观念的背后是个人主义,而中国家庭观念的支撑则是集体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国家主义。

老婆和妈掉水里,选救谁,这是全天下丈夫的两难。国和家掉在水里,先卫国还是先护家,这个难题东西方倒是有泾渭分明的答案。

以《24小时》里的鲍小强为例,他是一个有着超强神经和意志的极端爱国主义者,随时准备着为国牺牲,但是当家庭受到威胁时,小强的第一选择总是家人,并不惜暂时伤害国家的利益。再比如,美国司法中的亲人回避原则,亲人可以不提供对家人不利的证辞,这在流行“大义灭亲”的中国简直无法想像。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奥巴马的医改计划不得人心,一些激进组织甚至号召人民持枪抵制。当国家利益危害到家庭利益时,美国人的家庭总是占据上风。

在中国,答案正好反过来,有国才有家,在大写的国的辉映下,家则显得黯淡无光。不仅自己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连带着那无比珍视的家庭也会无条件的牺牲。就像擂台上的洪震南,当个人间的争斗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对抗时,为了国格不受污辱,他抬起那高昂的头,一下下承受着外国拳王的重击。在那个时刻,生活不重要了。家人不重要了,那个得之不易的小儿子也不重要了。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字,就是“国”,不是“家”。

在最后的擂台赛上,叶问趴在擂台上,为他注入力量的正是洪震南的“国家观念”,可以说,叶问是洪震南精神的一种延续,国家观念贯通始终。

从孔子的话,到洪震南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国家观念的对立。中国人民是善良的,牺牲观念深植普通人的心中,为了“国”可以放弃一切。但是“国”却对这么珍贵的牺牲精神视而不见,把牺牲当成可以无限透支的提款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以“国”的名义要求牺牲,逼迫牺牲,把人民当成草芥,当成蚂蚁,当成机器上的螺丝钉,当成辉煌国家和谐的无名注脚,这太让人痛心了。

可喜的是,从《集结号》到《十月围城》、《风声》再到今天的《叶问2》,一些不同于宏大国家理论的传统价值得到凸显,大写的人站了起来,而国则退到遥远的背景。

为了“国”可以牺牲,但这种牺牲应该像明珠一样被珍视,被传颂,被正名。只有这样,“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才能从“家”中汲取重生的力量。否则,漠视“家”、不尊重“牺牲”的“国”迟早要受到惩罚,或者,已经受到了惩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指鹿为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