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菱湖风月究如何——与菱湖有关的诗文小辑

(2010-09-12 09:28:14)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在整理菱湖风景区申报4A级景区的景点材料,顺便草就了此文。

 

菱湖风月究如何

——与菱湖有关的诗文小辑

 

菱湖以多菱而得名,菱荷盛期,花光水气,清晖娱人,深秋时节,皓月当空,静影沉璧,繁星丽天,清波耀金。在明代“菱湖夜月”即被列为安庆八大景之一。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古人称颂菱湖风月的诗文吧。

采菱采菱菱湖里,菱花古镜含秋水。白云散作明镜光,青天倒作明镜底。上湖菱花红似拳,下湖莲叶绿如钱。争道莲花似莲叶,花开易落叶长圆。”这是鲁琢题为《菱湖》的七古。起句有乐府的轻快,第二句由菱湖想到“菱花镜”想到“秋水”可谓自然而又别致新颖。三句、四句从“菱花古镜”生发而来,显得开宕新奇贴切。后四句描摹了菱湖的芰荷盛况。鲁琢字研山,清代怀宁人。乾隆(17361795)举人。授云南浪穹知县,以病归,改任凤阳府训导。琢诗文俱佳,著有《南庄文钞》等书。

鲁敬的《月夜泛舟菱湖》有两首,其一曰:“花光月影共婆娑,一棹中流发浩歌。只少吹箫杨道士,就中伊坐似东坡。”,其二云:“似问濂溪访旧交,数株杨柳荫衡茅。舟宽添我维摩影,似演天山上九霄。”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与友人共游及自己独自月夜泛舟菱湖的情形。鲁敬,字杏雨,嘉庆年间(17981820)秀才,一生终老明经,著有《杏雨尘诗钞》六卷。

同是夜间泛舟,女诗人的笔触就显得更为纤巧明静,张莹的《夜泛菱湖》这样写道:“四望渺无际,连天水自明。星随渔火尽,橹带雁声鸣。夜色千林静,秋风一叶轻。草虫喧两岸,久听不知名。”张莹,清桐城人,兵部尚书张秉贞女,方履中妻。著有《友阁集》。

“融融夜月漫菱湖,五里山光十里蒲。白塔红船相间出,吴姬打浆看飞凫。”这是疏苠所作的《皖江擢歌》之六,这首诗将月下的菱湖描摹得特别明快明艳。

姚玉清在《怀宁十二景》中是这样描摹菱湖夜月的:“菱湖风月夜如何,一片清光镜乍磨。遥望是山山不是,水晶盘里著青螺。”,姚玉清,清咸丰时桐城人,自称“江南大贫士,世袭一等痴”,著《草虫吟》诗集等书,《怀宁十二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这首《菱湖夜月》起得自然,承得新颖,转得别致,结得新奇。

清代著名学者许贲在《菱湖》中生动活泼地写出采菱女子相将歌竹枝的动人景象,诗云:“红渠含宿雨,香艳正离披。何处采菱女,相将歌竹枝。花深看易失,风乱听还疑。响彻碧云散,空波月上时。”

而许惠的《菱湖曲》则细腻地描绘了某人在菱湖桥头月下怀人的幽微情思,诗曰:“明月桥头鱼细喋,清风巷口燕低飞。杨花点水化萍叶,绿满菱湖人未归。”许惠,桐城人,字慧轩,清同治(18621874)贡生,光绪九年(1883)署无为州训导。著有《择雅堂初、二集》。

胡远芬的《菱湖菊花会应召感赋》似乎对菱湖举办菊花会颇有微词,实际上这首诗是借“古称隐君子”菊花而今却“可堪更入市中来”来抒发作者自己孤傲隐逸的情怀的,诗云:“荷花殖后菊花开,为感秋风万事哀。悔煞将身著红紫,固应与客共徘徊。亭亭独立今安在,落落孤芳意自灰,闻道古称隐君子,可堪更入市中来。”胡远芬,怀宁(今安庆)人,安庆胡玉美酱园创始人胡兆祥后代,民初任县知事,安庆道署。该诗辑自《履冰子吟草》

孙闻园的《新辟安庆公园赋》是两首七律,写的也是菱湖公园。其一云:“寒流绕郭春风动,不尽生机天地来。愧对清江开广厦,且留白日筑灵台。投戈荷插桓桓助,炊黍烹鸡款款陪。大好园林公天下,应教雉兔亦颜开。”,其二曰:“湖田十里芰荷香,东郭芳林绿荫长。一塔远吞九华秀,半亭新浴满江光,名园今又开金谷,胜地何须羡洛阳。片壤应知吾土贵,愿开康乐咏歌狂。”这两首七律可能写于1921年。

1921年应该是菱湖公园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菱湖公园远自宋、明即以盛产菱莲并由其花期所形成的景观取胜,清末以降,邑人在此营建私家花园及茶馆数处,其南部有何树瑶、丁述明合建的“可园”,北部有徐琏的家祠与何玉莲办的“三高茶社”,西部有舒鸿贻的“宜园”,在胡子穆接手后园地扩至中部,建七姑祠和白兰苑。1921年省建设厅接收将之名为“菱湖公园”,她是全省创办最早的公办公园。所以诗中有“大好园林公天下”、“名园今又开金谷”之语。孙闻园(18811970),桐城人,著名诗人。早年选送日本留学,民国元年(1912)在桐中、省立师范、阜阳、浮山、凤阳等十多所学校任教,黄镇、朱光潜都是他的门生。

菱湖公园著名的历史景点血衣亭也与1921年有关。192162日,为抗议教育经费被挪作军费省学联会长方洛舟率法专、一师、一中等校学生代表至省议会请愿,发生冲突后遭到军阀的镇压,致使50多名学生轻伤,重伤三人——姜高琦、周肇基、戴文秀。71日,姜高琦因伤势过重死于同仁医院。次年1110日遍体鳞伤的周肇基也不治身亡,周妻黄家馥女士也于1924年清明节自杀以殉!为纪念此事,安庆人民将死难烈士合葬于菱湖,姜周烈士墓墓区包括纪念堂、血衣亭、姜高琦衣冠冢、周肇基与黄家馥夫妇合葬墓。血衣亭建为两层六角形式,亭东之纪念堂为欧式建筑风格,墙上镌刻有烈士的石像,内展有烈士的血衣和照片。1929年,教育厅明令62日为本省教育纪念日,并筹建了“安徽省立高琦小学校”,“六·二”惨案重伤者戴文秀出任首任校长。

1938年安庆沦陷后,姜周烈士墓原建筑全部被毁。1987年清明节前,安庆市政府重修了墓冢,重建了血衣亭,并在墓周筑以短垣,周围植以苍松翠柏。现在的血衣亭为单层四角方亭,其楹联是当年李德膏等为烈士敬书的挽联:“扶伤吊死,奔命无疲,痛史相乘,忍健忘六月二日;伸法寻冤,吾济有责,人权欲绝,誓将持一发千钧。(李德膏、光升、孙希文、徐淑、洪世齐、周世筠敬挽)”,亭内四壁上有王步文手书的“姜周同志千古醒皖第一声”几个大字以及当年的墓碑及铭文和记叙重修之经过的文字,“醒皖第一声”也是当年王步文、方启坤在追悼会上所书的挽联。姜高琦衣冠冢上铭刻的是光明甫撰写的挽联:“天柱徒高,何如义士垄?江流不转,长屹党人碑。”周肇基与黄家馥夫妇合葬墓碑两旁镌刻的是孙希文撰写的“无多麟风供庖俎,如此江山待祓除”的那副对联,中间是“周肇基烈士/黄家妇女士之墓”几个字。

胡适先生也于1921年浏览过菱湖公园。为安徽教育会改造一事,胡适先生于82日抵达安庆,在讲学的余暇,应教育界的约请,胡适先生浏览了菱湖公园、迎江寺,登临了振风塔、大观亭。在胡适看来,菱湖颇为秀美,《胡适的日记》记称:“菱湖在城北,湖中荷花甚繁,一望无际。登楼望去,似可比济南的大明湖。此地新辟为公园,尚少人力点缀。但此地大有可为。”

著名的文学家郁达夫先生第一次漫步菱湖公园也是在1921年。那年9月初郁达夫从日本回到上海,在泰东书局主持《创造》季刊创刊的有关事宜,并在泰东书局总经理赵南公的举荐下到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书。这个法专就是安徽大学的前身,地点在北门外百子桥。此后郁达夫曾先后三次往来于安庆、上海之间,在法专教了两个学期的欧洲政治史。

喜爱自然风致的郁达夫常常在法专附近的菱湖公园中散步。他认为在深秋季节“看看夕阳返照在残荷枝上的暮景,谈谈异国的流风遗韵,确是平生的一大快事。”在《芜城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叙:“菱湖公园和颐和园一样,是模仿西湖的。夕阳返射到残荷中间的吕祖阁的红墙上,鲜艳的很。于是大家都主张上吕祖阁去求签去,我也得了一张九十四签下下。 ”这则日记记于1921104日,所记的应该是郁达夫第一次漫步菱湖公园的情形,文中之九十四签签文为“短垣凋敝不关风,吹落残花满地红。自去自来孤燕子,依依如失主人公。”这则签文,是不是暗藏着郁达夫愤世嫉俗、终身漂泊的命运呢?我们不得而知。而在《茫茫夜》中,主人公常常在菱湖中从太阳刚下山盘桓到半夜——“西天还有半天的金赤的余霞留在那里。天盖的四周,也染了这余霞的返照,映出一种紫红的颜色来。天心里有大半规月亮白洋洋地挂着,还没有放光。田塍路的角里,和枯荷枝的脚上,都有些薄暮的影子看出来了。……,夜阴一刻一刻的深了起来,月亮也渐渐地放起光来了。天空里从银红到紫蓝,从紫蓝到淡青的变了好几次颜色。……,走到公园中间那条大路的时候,星月的光辉,已经把道旁的杨柳影子印到地上去了。”。小说《迷羊》中,郁达夫又细腻地描写了菱湖冬景:“寒风一阵阵的紧起来,四周辽阔的这公园附近的荷花树木,也都凋落了。田塍路上的野草,变成了黄色,旧日的荷花池里,除了几根零残的荷根而外,只有一处一处的潴水在那里迎送秋阳,因为天气凉冷了的缘故,这十里荷塘的公园游地内,也很少有人来,在淡淡的夕阳影里,除了西飞的一片乌鸦声外,只有几个沉默的佃家,站在泥水中间挖藕的声音。”

“菱湖夜月”现在仍是安庆的一处著名名胜,其湖心已建“夜月亭”供游人游湖赏月。亭子面积为83平方米,景区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风动碧荷重打桨,一湖明月恰新秋。”这样典雅的景致因文人墨客的细腻描摹而显得更加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