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一自题诗后,花鸟从今醉不如
(2010-04-12 23:56:57)
标签:
山水引风骚名流留踪迹文化 |
分类: 散文 |
浮山一自题诗后,花鸟从今醉不如
——雷鲤卜居浮山佚事
雷鲤(生卒待考) 字白坡,又字惟化,号半窗山人。明建安人,诗人、书画家。为郡诸生,不求仕进,以诗酒自娱;风格类米颠,而画则大殊。山水聚诸家之胜,精彩有法,江以西重之。与沈周同时,其题咏亦相似。花卉老笔苍然,书法似朱熹,篆、隶尤遒劲可喜。
雷鲤喜欢游山玩水,每闻胜迹必访之。嘉靖年间他来到了广东的罗浮山。罗浮山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苏轼曾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雷鲤可能对水果的兴趣不大,他不想“长作岭南人”,他认为罗浮山虽然风光旖旎,但似乎缺少了一种飘逸之雅趣,并不适合自己隐居学道,下一站到哪里呢?他向朋友打探,一位朋友笑道:“先生喜欢清逸山水,那就不妨到安徽的浮山一游,那座山有水上绿叶之谓,峰峦朝辑,碧水迂回,内藏36岩、72洞、40怪石、36奇峰,岩空洞幻,风光奇妙,有‘名山隐者’之称,她曾经让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等高人雅士留连忘返呢。”雷鲤一听欣然成行。
浮山座落在白荡湖畔,关口险隘,鸟道盘回,岩洞空嵌,山色苍秀,宛如世外桃源。大量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移步换景,神奇幻险,湖光山色,别具情怀:妙高峰山高石危,岩峭洞幽;缥缈峰清灵敏秀,掬云揽月;金谷岩嶂列幔垂,莲花吐蕊;滴珠岩悬河坠玉,通灵剔透……浮山的一丘一壑都让雷鲤惊喜,于是他挥毫写下了《浮山纪游》之诗,记叙了从广东罗浮山来到安徽浮山的感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这首诗写得大气新颖、清丽出尘,先生自己也很满意,于是将其镌刻在枕流岩浩笑廊内石壁上,该刻长0.6米,宽0.53米,字体为篆书,写得刚劲洒脱,饱满丰润。“隐逸之士,漱石枕流”的枕流岩上还留下了先生“壶天别业”的楷书题刻,大气潇洒之四字可谓尽得枕流之真趣了,刻末署“嘉靖乙卯建安雷鲤题”诸字,嘉靖乙卯即公元1555年。
雷鲤尤其喜欢石龙峰左的岩洞,该洞高3.5米,横8.5米,内有丹池、丹井。每当夕阳西下,光照洞内,霞彩万缕,璀璨夺目。如遇阴雨,则悬珠如帘,飘洒空际。雷鲤欣然将之命名为雷公洞并刻石以铭,末署“建安雷半窗题 ”题款,此刻长0.94米,宽0.45米,字体为行书,笔峰刚健,气势雄浑。因此洞内有池有井,颇便利生活,雷鲤即以此作为自己浮山的卜居之所,还曾在此洞书题过“丹井有池如砚”之句,因此后人将此岩名之为半窗岩。半窗岩上有三洞:左上一洞如眉,曰“蛾眉岩”;右上一洞石柱如象蹄,曰“石柱岩”。二岩深处,清幽神秘,为“深窑洞”。有一水自洞前经石柱岩下坠于雷公洞畔的石池内,泛起涟漪,遂成了雷公的“洗墨池”,洞内 “砚池” 二字,正是雷鲤自己所题刻,不过此刻已为苔藓所掩。雷鲤也很喜欢金谷岩滴珠洞景观。滴珠洞洞高约20余米,形如海螺直立,当顶一窍见天,一束亮光直射洞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而洞内飞雨终年从不间断飘落,他欣然在洞内用行书题刻了“天花雨”三个大字。
雷鲤在雷公洞生活了不少时间,并在此创作了不少诗画作品,其中包括工笔描绘浮山秀色的《浮山暮春》之诗,诗云:“壁削苍苔树吐泉,旧游遐瞩尚依然。百千万仞客几醉,三十六岩春可怜。蝶前桃树落红雨,莺外柳花飞白绵。金鸡解鸣石龙舞,一啸空谷生云烟。”。这首诗写得深细新巧、色泽明艳、清新飘逸,其中“百千万仞客几醉,三十六岩春可怜”之句属对工整,别致风流,尤为方家所欣赏,而我认为此诗的结句也特别好,此句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暗藏浮山“金鸡洞”、“石龙峰”、“金谷寺”、“缥缈峰”诸景,却无生涩雕琢之感。另外,我认为雷鲤脍炙人口的《题画诗(九首)》也是在雷公洞创作的,其画其诗描摹的也正是浮山景致,个人认为题画诗其一状写是雷鲤自己在浮山卜居读书之况,其二描写的是浮山桃花涧之景致,其三写的是浮山雪景,其四描摹的也许正是在陆山庄,其五让我联想到渡仙桥“花洞响雪”的奇观,其六、七颇具浮山夕照的清逸神韵,其八可能写的是浮山与白云崖秀丽秋色,其九描摹的是作者自己泛舟浮山之畔的情形。九首诗我全文引录如下,以供方家指正:“幽人读书处,茅屋倚江开。云抱长流去,山衔好日来。”、“一棹沧江上,烟流带浦沙。小桃通细涧,别浦入荷花。”、“万壑千岩飞雪,小桥断岸平溪。得句独骑瘦蹇,寻僧远过招提。”、“野渡忽横鱼艇,长堤直到人家。闭户悄无人事,闭门自诵《南华》。”、“细路小桥人独往,落花流水燕飞忙。松阴匝地沾衣湿,空翠满身风露香。”、“鸟外风烟古寺回,半帆倒挂夕阳来。江天物色无人管,处处野棠花自开。”、“古塘秋晓净烟沙,篱落西风菊自花。满目红尘无着处,半帘残日隔溪斜。”、“竹杖芒鞋一径深,小桥晴涨泻松阴。隔江亭子是何处,红叶白云秋满林。”、“沧江碧浪飞红叶,峭壁孤峰倚断云。一舸图书两知己,海天秋思属平分。 ”。
雷鲤卜居浮山的行径也引发了后人的情思,很多文人雅士都写过吟诵雷公洞、半窗岩的诗文,而钟惺、林古度、程胤兆对雷鲤题刻佳句的惺惺相惜更让我感动。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钟惺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其著作有《诸经图》、《诗合考》、《毛诗解》《隐秀轩集》等。钟惺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林古度,宇茂之,福建福清人,是一名诗人。程胤兆是福建鄣山人,也是一名文学家。
万历甲寅年(1614)钟惺与林古度、程胤兆共游浮山,在浮山盘桓了数日。他们白天观赏浮山佳景,晚上研读浮山史志,发现了“雷鲤之纪游、陆子之题名”山收志未收的情况。钟惺之《游浮渡山记》美文,细叙了三人五日游览浮山之见闻,描绘了“浮渡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之景致,状写了三人秉烛观赏雷鲤题刻之事,文曰:“是夜雨,将就枕,念石廊所刻建安雷鲤诗,佳甚,志未收,相与执烛抄焉。……抄尽各作一诗刻于壁。”钟惺《宵步石廊烛观岩壁》石刻记叙了秉烛于枕流岩观其石刻之事,也彰显了钟惺对雷鲤其人其事以及雷鲤《浮山纪游》诗中“天风醉花鸟”之句的推崇,其诗云:“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岂以山水心,取供人耳目。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林古度之《同钟伯敬烛壁》认为雷鲤的题刻“奇妙触心目”,诗曰:“生石初何知,镌勒后人意。奇妙触心目,安得废文义。片语若不磨,知必具岩气。明烛备梯览,独善岂终秘。”;程胤兆《次韵》林古度也写得清雅别致,诗云:
“文章与山水,从来非两意。不信有此石,未尝宣此义。禅房雨乍收,秉烛乘夜气。乃知古人心,偏向众人秘。”。三人还在金谷岩顶留下了“竟陵钟惺、闽林古度、新安程胤兆,穷滴珠水源,万历甲寅二月廿三日,雨霁山朗,远苍荟蔚。
”之题刻。
最后让我引录湛露与张皖光的《雷公洞》结束此文吧,他们分别这样称颂半窗:“雷鲤当年此卜居,半窗明月半窗书。浮山一自题诗后,花鸟从今醉不如”、“雷公有洞石廊腰,鹤去巢空我欲招。隔涧朝阳应有凤,寄题石刻两三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