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徒步之十八——攀登磨山

标签:
泰山磨山五女圈石介丘石刻吴同春 |
分类: 泰山幽境 |
泰山徒步之十八——
驴友王君约我去攀爬磨山,我欣然同意。
磨山我并不是很了解,去的愿望也不是很大。但王君对磨山似乎向往已久,和我说过好几次了。所以这次攀爬,我也没有带相机,陪同而已。
不想,一路走下来,懊悔不已。磨山,无论是景色还是挑战,抑或是登高俯视山势,都是值得前往的去处。
下了十九路公交车,打开手机上的航程记录,从天烛峰景区门口进入了大山。越过水库,到了一个小山头,有一户人家售卖,翻过山头,就到了一个小石桥边,据说这就是会仙峪(也有网友叫槲家峪)。跨过石桥几步,右拐进入峪中。峪沟中的小路明显,顺道而行,遇到了一个拦阻驴友的铁丝网,好在门敞开着。据说,这条峪的左侧有一道岭叫做鸡冠岭,我们从这里回来。右侧是通往磨山顶的山梁,叫做板凳岭。右拐没有现成的路,我们硬拔登上山脊,是一条宽阔的防火道,相比沟里的小道来说,就是高速公路了。通过回来的路途我们知道,山脊的这条道,起点在天烛峰景区门口的北边,是野驴逃票的路径,与正门进入相比远了许多。
磨山山脊这一路,缺少起伏,只有两三个小的山头,但路程远长,没有什么惊喜。防火道里长满了杂草,偶尔的几块石头。由于阳光炽热,没有心情在草地上跳跃,在靠近南侧的树荫里慢行。防火道的两边,长满了树,大都是橡树,不多的红松,露出暗红的颜色,遒劲的树枝,顽强地伸展着。站在山脊的高处四望,山势起伏,通往周明堂的公路蜿蜒悠长;景区门口的建筑渐成规模,伏在山高树黛的山坳里,也是远离尘世的一景。只是一进入其中,也同样是噪杂。两侧都是山沟,左侧是会仙峪,右侧的叫牛角沟(石门沟?),与山沟同行的对面山梁,是连通歪头山的,伸长出来一些枝杈,这些都是泰山的根须。
终于到达磨山前了。
眼前的磨山特立独起,近七十度的斜坡,巨大的岩石折射着赭红色的光。岩石间的树木在岩石的缝隙间生长,就像伪装网的网格。攀登陡坡,是一个挑战胆量的过程,要手脚并用,要脚蹬手攀,要借用腿脚的弹力跳跃腾挪,要借用手臂的力量纵跃拉拽。爬上这个陡坡,就隐没在乔木灌木当中,人在藤蔓枝条中钻行。攀登磨山的一路,是磨人的一路,绕来绕去,不见尽头。登上一个垭口,绕过一个山腰,在树木枝桠间,看到了蓝天白云,登上山顶已经不远了。
这时,遇到了一个采药的中年人。看上去是中年人,年龄好像不到四十岁,高挑的个头,眉宇间耷拉着心思,衣服都是灰白色,似乎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在他附近的灌木上,堆了不少折断的连翘枝杈,他在一把一把地捋取青绿的嫩叶。他盛连翘叶片的袋子是编织袋缝制的,宽口处已经磨损,隐隐约约还有点红色,是编织袋本来的图案颜色吧。这个人在进山之初碰到过,当时和他热情地招呼,他只抬头看了看,没有回应,也许是耳朵不好吧。不想在磨山的山顶附近又见到了他。王君热情地和他攀谈,他一言不发,只是低声细气的问我们是哪里的。离开他,王君表达着不满,我劝他,人各有境遇,各有心思,各有性情,都应该值得尊重,没有必要生气的。
钻出灌木林,眼前豁然开朗,就是磨山顶了。磨山顶上没有树木,铺着密实的人工草皮,北头矗立着几块巨石,南侧有一个山岩,巍峨高耸。在毛毡似得草皮当中,有一个车辙似得小路,绵延着连着正北的一个山头,应该就是歪头山。原来,这条路不是我们来时的路,宽阔的防火道路,应该是老虎背的那条路吧。而我们来时的路,隐没在低矮的树丛当中。
站在磨山顶上,东望,看到了仙鹤湾,往南眺望,是龙背,是山呼门。原来,天烛峰景区的登山盘道,先是经过打狗峡(大沟巷?),跨过会仙峪,绕到天工开物的北侧山壁,翻过山呼门,越过石河和风魔涧,又到了大天烛峰的南侧。这一路下来,经过的都是绝妙美景,有陡峭的的山崖,有嶙峋的石阵,欣赏到了天工开物和小泰山,迎头仰视的是大小天烛峰,伴随的是响水河和风魔涧,既有好汉坡的登累之苦役,又有天然氧吧的舒缓之途,不得不佩服登山路线设计者的独到匠心。可是,这一路,我走过多次,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感觉,所谓生在福中不知福,处在美中不觉美吧。今天攀登了磨山,才体会到了匠心的精妙所在。
相传在磨山上,有一个古迹,叫五女圈石,明朝人的记载是:“仙人牧地,巨石环列,秀丽异他处。”据专家考证,应是古人的一座祭坛。“五女圈石”算是世界上少数石圈文化之一,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清朝人的书籍也有这个记录,爬上磨山南头的山岩,可惜的是一点五女圈石的痕迹都没有了。
所幸的是,快到磨山垭口的时候,看到了“介丘”石刻,为吴同春题写。“介丘”有两意,一为大山,二为小山头。若为大山,在泰山北侧,特立突起的有药山,有孤山,有磨山,都称得上大山,当得此题。若为小山,“介丘”二字源于汉代司马相如《封禅文》,后代文人多有引用,是泰山的别称,与泰山相比,此处的磨山当然就是小山头了。吴同春,明代河南汝南(固始)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刑部侍郎,山东学道等职,喜游山水,有《登泰山记》、《续游泰山记》等文存。吴同春的石刻在泰山上不少,奇怪的是有五处都在人迹罕至之处,一是桃花峪老虎窝的“岱西佳处”,二是磨山的两处“介丘”石刻,我只看到了一处,四是在小天烛峰附近的“双凤岭”,还有一处后石坞的“岱北奥区”。由此可以推测,吴同春是一个清高之人,也是一个不同流俗之人吧。
用相机拍下“介丘”石刻,然后下垭口,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上是九龙岗,右拐应该是新泰东沟,我们左拐,绕山弯,到达了大天烛峰,越过大天烛峰垭口,进入大沟巷,走上了金鸡岭,回到了起点,划了一个圆满的圈。
http://s15/mw690/001nml3Czy6UbV3yr2mbe&690
天烛峰景区大门
http://s11/mw690/001nml3Czy6UbVas85Qea&690
入口不远有户售卖人家的花,虎皮百合,也叫卷丹。
http://s3/mw690/001nml3Czy6UbV5sTPc52&690
http://s11/mw690/001nml3Czy6UbV5u3zAaa&690攀登磨山的山梁,是一个防火道吧。
http://s13/mw690/001nml3Czy6UbV6gY446c&690
http://s6/mw690/001nml3Czy6UbV6BnE1e5&690
快到磨山顶了,极度拔高。
http://s3/mw690/001nml3Czy6UbV6QieC32&690
http://s7/mw690/001nml3Czy6UbV75F0a96&690
周围的山势景色。
http://s10/mw690/001nml3Czy6UbV7mMxb29&690
远处应为东西马峰
http://s3/mw690/001nml3Czy6UbV7qkx492&690
http://s1/mw690/001nml3Czy6UbV7DxwQ50&690
山呼门上面的小泰山吧,就像一个火炬的样子。
http://s1/mw690/001nml3Czy6UbV7JtGU80&690
应该是山呼门对面的天工开物。
http://s3/mw690/001nml3Czy6UbV7WawW62&690
快到磨山的一个小山头上的巨石。
http://s2/mw690/001nml3Czy6UbVUhAUVf1&690
http://s9/mw690/001nml3Czy6UbVX21cI58&690
磨山顶北侧的巨石。
http://s11/mw690/001nml3Czy6UbVXpQBc5a&690
磨山顶上的车辙道路。
http://s13/mw690/001nml3Czy6UbVY3NZW0c&690
应该是老虎背通往磨山的道路吧。
http://s4/mw690/001nml3Czy6UbVYWcj963&690
金鸡岭上的小道,充满了巨石和碎石。
http://s7/mw690/001nml3Czy6UbWxH18a36&690
http://s8/mw690/001nml3Czy6UbX2NAJVa7&690猜猜这是什么树?看叶子应该是榔榆吧。
http://s6/mw690/001nml3Czy6UbX9t3Ol45&690
掩藏很深有大名鼎鼎的“介丘”石刻。
http://s13/mw690/001nml3Czy6Uc18ovXS9c&690
http://s8/mw690/001nml3Czy6Uc21VgzRf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