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MACD指标5浪形态指引\转图解MACD

(2008-08-30 07:01:18)
标签:

财经

股票

macd指标

动能

杂谈

  MACD指标在5浪中的形态指引


                 
            在对行情进行波浪分析的时候,可以不仅仅依赖于波浪理论为基础,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指标来进行相关的验证,比如本文将从macd指标的角度,在波浪运行中3浪与5浪间、调整c浪中进行辅助判定。

              很多投资者都觉得波浪理论过于深奥,其实他的理论基础相当简单,难在运用时过于灵活,经验的成分相对较大,所以有人说:对于同一段行情,100个人可能有101种数浪的方法。在这里提醒大家在学习和运用波浪理论的时候注意形态、比例、周期三个方面的结合。

              本文知识点的基础内容为波浪理论中的基本运行节奏,包括基本的波浪循环周期、常见的调整浪结构及变化,以及浪中套浪的情况。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下波浪理论,这里略去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另外需要认识macd指标对汇价动能的指示:

1、 单边运行动能是否充盈的指示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10/3/leson1234,2006091043748.jpg
             图5为欧元/美元今年3月至上周末的日线图走势,其中浅黑色圆圈内的指标形态为下跌动能相对充盈的阶段,红色圆圈内的指标形态为上涨动能相对充盈的阶段。对于上升或下跌动能是否充盈从两个方面去判断:1是看代表动能的柱子长短变化,比如图5的蓝色柱子表示下跌动能,红色柱子表示上涨动能;2是看macd指标快线和慢线的运行状态(零轴上方还是下方,以及交叉后张口的程度)。

              2、背离减弱动能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10/3/leson1234,2006091043738.jpg
              汇价和指标间背离的判断方法:

              顶背离:汇价见新高,而指标不见新高,此后出现死叉,确认顶背离;

              底背离:汇价见新低,而治标不见新低,此后出现金叉,确认底背离。

              图6中的4个红色圆点指示的是一次顶背离,4个黑色箭头所指示的是一次底背离。

              了解了上述两个基本知识之后,下面一起来看一下macd指标在5浪中的表现特征和应用方法。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10/3/leson1234,2006091043818.jpg
              图7中,3浪3的高点和3浪高点、5浪高点间形成两次连续顶背离,Macd与波浪在主趋势中发生了这样的特征后,表明有展开回调的警示信号,此时可主动离场或将离场信号设得更加灵敏。但一般并不作为逆向操作的入场信号,除非有其他的信号给予更多此时汇价可能转向出现较大调整的信号。

              顺势操作中,至少需要两次及以上的顶背离出现才看作上升力度显著减弱的信号,才算有回调可能发生的警示信号,而配合有通道、顶部形态的情况才能进一步加大成立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在稳稳当当炒汇班中的逆势不可操作规则中讲到的:没有经过两次背离减弱动能前不逆向操作的原因。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10/3/leson1234,2006091043829.jpg
              图8中,澳元/美元在下跌趋势中运行abc结构反弹,运行过程中c浪3与c浪5发生了一次顶背离。Macd与波浪在调整趋势当中发生了这样的特征后,表明调整可能结束,此时可依据主趋势的方向考虑开立新仓,结合形态、风险控制来寻求最佳的入场时机。

              调整趋势中,一次逆向同级别背离就可以看作离场信号,同时可作为顺应更大级别趋势的入场提示信号。稳稳当当炒汇班中的逆势操作离场规则中也有的这样一条规则。

 

 

图解经典指标MACD

组合性振荡指标

MACD指标,全称为均线集中分叉,是最为简单同时又最为可靠的指标之一。MACD使用滞后性的均线指标,来显示趋势特征。当用长均线减去短均线后,这些滞后指标就成为了一个动力振荡指标。其结果是它构造了一根在零点线上下摆动的振荡线,并且没有上下幅度限制。

MACD公式

最常用的标准MACD是26日和12日指数均线的差。这是为很多技术分析程序所采用的。Appel和其它一些人也尝试采用其它的设置去适应快一些或慢一些的价格变化。比如,用相对短的均线可以产生更快速灵敏的指标;而使用长均线可以产生一个较为迟钝的指标,对短距离的上下波动不容易反应。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12/26MACD做解释。

在二根构成MACD的均线中,12日EMA是快线,26日EMA是慢线,二根均线均使用收盘价计算。经常性的是,我们会使用一根9日EMA覆盖于MACD作为触发线。当MACD交错过9日EMA并居于其上方时,这是牛市信号;相反,MACD交错后在9日EMA线之下,是熊市信号。在下面的美林公司的股票图表中,绿色线是12日EMA,蓝色线是26日EMA,它们覆盖于价格图之上。MACD显示于价格图下方的图表中,为粗黑线;同时拌有9日EMA线,为细蓝色线。柱状图代表MACD和9日EMA的差别。当MACD高于9日EMA,则柱状线为正数,反之为负数。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633.gif

MACD可以做什么?

MACD测量二根均线的差。正数范围内的MACD表示12日EMA在26日EMA之上,负数MACD表示相反情况。如果MACD是正数并上升,那么12日EMA和26日EMA的距离在扩大,表明快线的变化速率大于慢线的变化速率,正性动力增加,市场为牛市状态。如果MACD是在负数区域并下降,那么快线和慢线的负性差别加大,下降动力增大,市场为熊市。当快线和慢线交叉时,MACD交叉中心线。

在下面的图表中,黑粗线为MACD线,蓝线为9日EMA。尽管均线是滞后指标,注意到MACD移动比均线快速。MACD提供了很好的交易信号。

1、A点,在形成价格高峰前,MACD向下走,构成一个负性分离。

2、J点,MACD开始加速,形成新低点,二根均线也开始形成新低点。

3、O点,在10月,MACD构成一个正性分叉,而同时二根均线产生新的最低点。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70.gif

MACD牛市信号

MACD从三个地方产生买入信号:

1、正性分叉

2、牛市均线交错

3、牛市中心线交错

正性分叉
正性分叉发生于,当MACD开始上升而股票价格继续下降,并形成一个新的反应性低点。在同时,MACD可以形成一系列高的低点或一个比前个低点高的第二低点。正性分叉是三种信号中最不常见的,但通常是最为可靠的,并引向大的价格移动。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72.gif

牛市均线交错
牛市均线交错发生于当MACD移动超出9日EMA或触发线。这是最为常见的信号,但同时在3种信号中,也是最不可靠的。如果不同其它技术指标结合使用,这些信号可以产生很多假信号。均线交错有时被用来确认一个正性分叉。如果在正性分叉的第二个低点有均线交错,那么这个正性分叉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

谨慎地使用均线交错的办法是使用价格过滤,以确认这个交错能够持续。举例而言,当MACD超出9日EMA并维持3天以上,那么买入信号则产生,该买入信号起始于第三天的结束时。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718.gif

牛市中心线交错
牛市中心线交错发生于当MACD移动超出零位线,并进入正数区域。这是一个明确的指标动力由负性转变为正性,或者说由熊市变为牛市。在一个正性分叉和牛市均线交错后,中心线交错可以作为一个确认信号。在所有三个信号中,中心线交错是第二常见的信号。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725.gif

使用组合信号
尽管有些交易者只使用上述三种信号中的一种,但是使用信号组合可以产生出更为强有力的信号。在下面的图表中,所有的三个信号都出现,股票还继续前进了另外的20%。在2月底,股票形成了一个新低,但MACD则是回应一个高的低点,这样产生了正性分叉。MACD然后构成一个牛市均线交错。最后,中心线交错产生。在中心线交错产生时,股票价格为32.25,然后立即升至40。8月份时,股票价格超过50。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26/2/leson1234,2006082622747.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KDJ指标使用
后一篇:情况很不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